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紫砂壺文獻

紫砂壺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10 19:21:58

1. 宜興紫砂壺的紫砂壺歷史

宜興紫砂壺,始於明代正德年間。宜興紫砂壺是藝術品,它形制優美,顏色古雅。 另一方面,它又是實用品,明清兩代,伴隨著瓷器的興盛,宜興紫砂器藝術也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邵友蘭善做仿古器型,尤以「配泥精緻,質堅如玉為一絕」。所用印章有橢圓式帶邊紋的「陽羨邵友蘭制」,還有帶邊的方章「友蘭秘制」,小印楷書「友蘭」二字,銘刻一般署名「二泉」所作。由於紫砂藝人的印章材料堅固,一般可以沿用若干年,甚至終生都在使用,因此印章款的鑒別是判斷紫砂壺作者的一個直接依據。
1950年至1960年的宜興紫砂壺,是具有明顯時代特徵的品種,這個時期的紫砂工藝,可以說是紫砂製造工藝能夠流傳至今、發揚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歷經戰亂的宜興紫砂從業者僅存五十多人,而制壺的老藝人更只剩下二十多人。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老藝人組織起了合作社,恢復了紫砂壺的生產。這個時期出現了朱可心、王寅春、顧景舟、吳雲根、蔣蓉、裴石民等一批壺藝大師,這些大師的作品,精品迭出,砂質優良,工藝規范,受到了壺具收藏愛好者的追捧與青睞。
創始人
通常的說法,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龔春(供春)。 「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 供春壺,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 可惜供春壺已不得見,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價格也在60萬港幣左右,足見供春壺的藝術價值多麼珍貴。供春傳時大彬、李仲芬。二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並稱為萬曆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朴雅堅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及時(時大彬)之粗也。」 徐友泉,手工精細,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製做成紫砂壺,古拙莊重,質朴渾厚。傳說,徐友泉幼年拜時大彬為師學藝,懇求老師為他捏一頭泥牛,時不允。此時一真牛從屋外經過,徐急中生智搶過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對著真牛捏了起來,時大加贊賞,認為他很有才華,於是欣然授其全部絕活,後來果然自成一家。 以上四人為第一期時代的紫砂壺大師。 第二期紫砂壺大師為清初人陳鳴遠、惠孟臣。 陳鳴遠以生活中常見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薺的造型入壺,工藝精雕細鏤,善於堆花積泥,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使傳統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品,充滿了生氣與活動。同時,他還發明在壺底書款,壺蓋內蓋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藝程序,對紫砂壺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陳鳴遠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時,故仿品、贗品大量出現。顧景舟先生說,從少年習藝,直至暮年,半個多世紀中他也只見到幾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別小心以防走眼。 明末天啟、崇禎年間的惠孟臣,長於製作小壺,以小勝大。孟臣壺以竹刀劃款,以器蓋內有「永林」篆書小印者為精品。 第三期紫砂壺大師是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的陳鴻壽和楊彭年。 陳鴻壽,是清代中期的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藝術主張創新,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範。我們見到的嘉慶年間製作的紫砂壺,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陳鴻壽設計、楊彭年製作的,後人稱之為「曼生壺」。陳鴻壽使紫砂陶藝更加文人化,製作技術雖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對後世影響很大。 楊彭年首創捏嘴新工藝,他不用模子,信手捏來,隨意而成,頗具天趣。 乾隆以後,伴隨著清王朝的衰落頹勢,紫砂壺的製作也愈來愈不景氣。 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間的邵大亨,他為陳鳴遠以後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蘭、邵友廷、蔣德休、黃玉麟、程壽珍諸人,則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舊,很少創新,製作工藝也日漸草率荒疏。
當代的紫砂大師,首推顧景舟老先生。其餘如蔣蓉、徐秀棠、徐漢棠、鮑志強、高海庚、朱可心、何道洪、裴石民、王寅春、李昌鴻、顧紹培、汪寅仙、呂堯臣等也各自身懷絕技,各有專長,皆為一時俊才。宜興紫砂壺起源於何時,這在學術界和紫砂器愛好者之中都進行過。
其他說法
1.宜興紫砂壺始於宋朝。其根據1976年宜興丁蜀鎮地區的羊角山發掘出一條宋代龍窯窯址,出土了許多紫砂陶殘器。另外又有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有「喜共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餘清」的詩句,梅堯臣也有詩加以贊揚:「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從考古發掘的實物和文獻記載互相印證,具有斷代的參考價值。
2.宜興紫砂壺起於明代。此說的根據參考了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創始篇記載。金沙寺有一僧人習慣用陶缸,所以選用細土加以洗練捏坯為壺,並放在陶穴燒之,遂得以傳世。《正始篇》記載供春為吳氏家僮,而此時吳氏正讀書於金沙寺,供春聰明過人,向寺人、僧人學習製作紫砂的技術,並在實踐中逐漸改變了前人單純用手捏制的方法,改為木板旋泥並配合著竹刀使用。

2. 紫砂壺怎麼保養

養壺不是一件單獨的工作,使用紫砂壺的過程也就是養壺的過程,我們應該在品茶的過程中養壺而不是相反。養壺的過程漫長,養壺如養性,需要耐心和細心。
一把養好的壺,應該呈潤澤之色,光澤內斂,如同謙謙君子,端莊穩重,溫文含蓄。養壺的方法五花八門,究其宗旨,基本原則不外乎以下幾點:
①每次泡茶完畢需徹底將壺身內外洗凈。
②切忌油污接觸紫砂壺。
③趁紫砂壺溫度高時,用茶汁滋潤壺表。
④適度擦刷壺身(如壺表面有泥繪、雕刻等工藝的壺要特別小心)。
⑤用畢晾乾。
⑥讓壺有休息的時間。
⑦最好專壺專用,一把壺泡一類茶甚至是一種茶。
這其中,潔凈是第一要務。

3. 紫砂壺的由來

紫砂壺宋朝就開始流行了,蘇東坡、梅堯臣等大文豪留下了一些詠茶名篇、名句。其中梅堯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就講了用紫砂陶壺烹茶。但宋朝紫砂製作的資料很少留下來,又鮮有實物,究竟如何,還有待考證。紫砂製作的歷史一直到明朝才清晰起來。紫砂壺的出現,主要來源人們的實踐,人們發現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由於紫砂壺能吸收茶葉汁,用的時間愈長,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紫砂壺泡茶就流行開來,紫砂製作家也應運而生。

有可靠文獻記載,明朝正德、嘉靖時期的龔春(供春)是推廣紫砂壺的重要人物,有人說他是創始人,但紫砂壺宋朝時期就開始出現,自然說龔春是創始人不妥。龔春作為最出名的紫砂製作人,其實他流傳的作品也無法證明其真。龔春把手藝傳給時大彬、李仲芬,這兩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並稱為萬曆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大師。時大彬製作紫砂壺風格高古,造型流暢靈活,不求工巧雕琢,但求朴雅堅致,妙不可思。徐友泉,手工精細,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製做成紫砂壺,古拙莊重,質朴渾厚。以上4人可以稱為第一代的紫砂壺大師。

4. 紫砂壺的起源於什麼時候

紫砂壺起源於明代正德年間。
目前書籍最早關於紫砂的文獻記載是明代正德年間一位叫供春的書童跟金沙寺的僧人學習澄煉紫砂泥燒陶,而現存實物表明,活躍於萬曆年間的時大彬是紫砂壺工藝的奠基人,紫砂工藝從那時起才發展起來。
南京明代太監吳經墓出土的紫砂壺是目前可確定時代最早的一件,下葬時為明正德年間,無論製作工藝還是燒造工藝均相對粗糙原始,是紫砂工藝最早期的作品。
而對宜興窯址的發掘表明,紫砂陶器有一個從穿心銚、罐等大器向紫砂壺等小器演變的過程,工藝也同步由粗變精,出土紫砂器的時代不早於明代中晚期。正是因為當時的飲茶方式從製作抹茶、煎茶轉為直接沖泡葉茶,才催生了泡茶的紫砂壺的誕生。

5. 紫砂壺用久了會成什麼樣子

一把養好的壺,應該呈「黯然」之色,這種光澤應該是「內斂」的。一把純朴潤雅的壺當然比呆滯無澤的壺看起來美觀。但如果揠苗助長而用油劑或茶水塗之,則所產生的光澤就是油光或垢澤,俗稱為(和尚光)。清洗壺的表面時,可用手加以擦洗,洗後再用干凈的細棉布或其他較柔細的布擦拭,然後放於乾燥通風且無異味的地方陰干。徹底將壺身內外洗凈。無論是新壺還是舊壺,養之前要把壺身上的蠟、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凈。切忌沾到油污。紫砂壺最忌油污,沾一後必須馬上清洗,否則土胎吸收不到茶水,全留下油痕。實實在在的泡茶。泡茶次數越多,壺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會透到壺表發出潤澤如玉的光芒。擦與刷要適度。壺表淋到茶汁後,用軟毛小刷子,將壺中積茶銷銷刷洗,用開水沖凈,再用清潔的茶巾稍加擦試即可,切忌不斷地推搓。使用完畢要清理晾乾。泡茶完畢,要將茶渣清除干凈,以免產生異味。

6、讓壺有休息的時間。勤泡一段時間後,茶壺需要休息,使土胎能自然徹底乾燥,再使用時才能更吸收。按這六步養亮的壺,雖養成的速度較慢,但亮度可經久,也不褪不怕人的手氣觸摸。

6. 如何選購紫砂壺

挑選一把好用的紫砂壺,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①出水要順暢,斷水要果斷,不「流口水」(斷水後流口有水滴滑落)。
②重心要穩,端拿要順手。
③口、蓋設計合理,茶葉進出方便。
④容量大小需合己用。

7. 紫砂壺講究

1.購置新壺,壺的造型與外觀要美,只要自己看得舒服滿意,那就代表了個人的美感。壺畢竟是自己使用的,未必要隨和流行的模樣。
2.壺的質地,胎骨要堅,色澤要潤。選用新壺,可先輕撥壺蓋,以音響鏗鏘輕揚、壺聲聽來悅耳者為佳。
3.壺中之味,應注意聞聞。一般新壺可能會略帶土味,但可選用。若帶火燒味、油味或人工著色味的則不可取。
4.壺的精密度即壺蓋與壺身的緊密程度要好,否則茶香易散,不能蘊味。測定方法是注水入壺實驗,手壓氣孔或流口,再傾壺,以涓滴不出或壺蓋不落,都表示精密度高。
5.壺的出水效果跟「流」的設計最有關系。傾壺到水,能使壺中滴水不存者為佳。
6.壺把的力點應該接近壺身受水時的重心,注水入壺約四分之三,然後慢慢傾壺到水,順手者則佳,反之則不佳。
7.壺的特性與茶的特性宜相配合則適用性更佳。紫茶壺宜茶,一般是壺音頻率較高者,適宜配泡重香氣的茶葉,如清茶;壺音頻率稍低者較宜配泡重滋味的茶,如烏龍、鐵觀音。

紫砂壺的選購
來源:潮汕美食
一把好的紫砂壺應在實用性、工藝性和鑒賞性三方面獲得極高的肯定。壺藝愛好者在選購紫砂壺時,不妨就這三個重點加以考量。

⒈實用性
紫砂壺是用於泡茶注茶的。所以,選購時不妨先就其實用的功能加以考量。優良的實用功能是指其容積和容量的恰當,壺把的便於端拿,壺嘴出水的流暢,讓品茗沏茶得以得心應手。因此,選購紫砂壺應依據個人的飲茶習慣,考量壺的容量,壺嘴出水的順暢,壺把執握的舒適等等。

宜興紫砂壺,長久以來,即被人們推崇為理想的注茶器。紫砂壺優良的實用功能,在明清兩代的文獻中即有所記載。明清兩代人們認為茶壺之所以「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陶」,是由於紫砂壺能發出茶之色、香、味,並且既不奪香,又煮熟湯氣。關於「越宿不餿」的說法也有其一定的道理。

紫砂壺之所以具有上述實用功能,主要是由於紫砂泥料的特性所決定的。紫砂壺是一種雙重氣孔結構的多孔性材質,氣孔微細密度高,具有較強的附吸力。它能吸收茶之香味,且保持較長的時間,而施釉的陶瓷茶壺,這種功能比較欠缺。紫砂壺與施釉的陶瓷茶壺相比,茶湯確實不易變質發餿。這種功能由茶壺本身精密合理的造型所決定。紫砂壺的嘴小(嘴流出口成一定的斜角)壺口壺蓋配合密切,位移公差0.5mm,口蓋形式都成壓蓋結構。而施釉茶壺,壺嘴大都口朝上,口與蓋的位移公差達1.5mm左右,且口蓋形式都成嵌蓋結構。由於紫砂壺製作的精密度高,比施釉的瓷壺,減少了混有黃麴黴等黴菌的空氣流向壺內的渠道。因此,相對地推進了茶汁變質發餿的時間。

紫泥確實是宜興得天獨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備了制陶所必須的化學組成及礦物組成。從顯微觀察發現,紫泥主要礦物為石英、粘土、雲母和赤鐵礦。同時這些礦物的顆粒組成(自然形成的顆粒的大小尺寸),適中的紫泥的礦物組成,具有類似中國大陸南方制瓷原料的特點,即其礦物組成屬於粘土。合理的化學、礦物、顆粒組成,使紫泥俱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收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紫泥粉碎的細度,以過60目篩為宜。泥料過粗製作時費功;泥料過細製作時粘手,坯體表面會引起皺紋,同時還會引起乾燥,燒成收縮增大,降低燒成溫度,則發生氣泡缺陷。過60目篩的泥料,大的顆粒尚粗,在成型過程中系用精加工這道關鍵工,把器形周身理光,形成一層緻密的表皮層。由於表皮層的存在,產品燒成的溫度范圍擴大了,不論在正常燒成溫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層容易燒結,而壺身內壁仍能形成氣孔。因此,成形時的精加工工藝,俱有把泥料、成型、燒成三者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作用,賦予紫砂表面光潔,雖不掛釉而富有光澤,雖有一定的氣孔率而不滲漏等特點。紫泥經過1150℃燒成後,形成了殘留石英、雲母殘骸、莫來石、赤鐵礦、雙重氣孔等物相。雙重氣孔使產品俱有較高的氣孔密度,一定的氣孔率。此外,紫泥試樣中的結晶相較多,玻璃相較少。所有這些特點都促成紫砂壺俱備有良好的實用功能。

紫砂泥是一種紫紅色或淺紫色的氧化鐵含量較高的陶土,由於紫砂壺坯體不施釉,所以燒成後仍有較大的吸水率和氣孔率。據測定紫砂茶壺的吸水率在1.6%~7.05%之間。因此,製成品俱有良好的吸附氣體性能和透氣性能,用之泡茶色、香、味均好。其它實用功能還有不炙手和不易爆裂的優點。由於紫砂壺傳熱緩慢,雖然用沸水泡茶,也不炙手。同時還可放在文火上煮茶,不易燒裂。

綜上所述,紫砂壺不但能保持茶湯的色、香和茶味,且不易使茶湯變質發餿,和耐冷熱急變性好等諸多良好功能,確是其它陶瓷茶壺所望塵莫及的。
⒉紫砂壺的工藝性
紫砂壺的工藝性是指製作的技術水準,也是評審壺藝優劣的准則。一把好的紫砂壺除了壺的流、把、鈕、蓋、肩、腹、圈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點、線、面的過渡轉折交待清楚與流暢。尚須審視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施藝水準。

「泥」:
紫砂壺獨特之處在於其製作原材料紫砂泥的優越性。所以評斷一把紫砂壺的優劣,首在於其用泥的品質。雖然泥色的變化,只給人帶來視覺感官的差異,與其使用的功能無關。但就使用的習慣而言,紫砂壺借著泡茶品茗不斷地撫摸,透過手感的舒服,則可達到愉悅心靈的效果。好的紫砂泥因具有「色不艷、質不膩」的顯著特性。所以,選購紫砂壺應就紫砂泥的良莠加以考量。

「形」:
即壺的形象,也就是形狀樣式。紫砂壺的造型千姿百態,其間蘊藏了豐富多採的完美器形,匯集了歷代藝人的創作智能和心血結晶,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贊譽。至於選擇何種形狀樣式的壺為佳,則因各人心理需求的不同,很難論定。不過,因紫砂壺屬於整個茶文化組成的部份,所以它所追求的意境,應屬茶道所追求的「滌凈煩囂,淡泊明志,超世脫俗」的意境。而「古拙素雅」與茶道文化的意境最是融洽,所以紫砂壺的造型考量應以能表現「古拙」氣氛的為優選。

「款」:
即壺的款識。紫砂壺的署款,素來非常講究。它不同於一般作品的自屬圖章戳記式的格局。因壺藝的韻致格調和書法繪畫藝術同傳,所用印款,往往出自一代金石篆刻名家之手。鑒賞紫砂壺款有兩個意義:一是監別壺的作者是誰;一是欣賞鐫刻的詩詞書畫及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壺的裝飾藝術結合了中國傳統藝術「詩、書、畫、印」一體的藝術特點。所以欣賞一把紫砂壺,除講究泥料、造型及製作技藝之外,還有文學、書法、繪畫、金石諸多方面,給每一位壺藝愛好者帶來更多美的享受。

「功」:
是指壺藝的功能美,有別於實用功能的訴求點。這些年來大陸市場逐漸開放,台商大舉介入紫砂市場,遂使砂壺市場益形蓬勃發展,砂壺產品屢有新作問世。只是紫砂藝人創新作品,徒講造型的形式美,卻忽視了功能為用的美。蓋有些藝人自己不飲茶,所以對飲茶習慣知之甚少,這種情況直接影響了砂壺功能的發揮,相信在泡茶、品茗的使用過程,有的砂壺已然出現「中看不中用」的重大缺失。紫砂壺的功能美主要表現在容量適度、高矮得當、口蓋嚴謹及出水流暢四個方面。按目前家庭的飲茶習慣,一般二至五人聚飲,宜採用容量三五0毫升為佳,無論手拿手提都只需舉手之勞,所以人稱「一手壺」。

⒊紫砂壺的鑒賞性

紫砂藝術是一種「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創作形式。一件好的紫砂壺,除了講究形式的完美與製作技巧的精湛,還要審視紋樣的適合,裝飾的取材以及製作的手法。再說壺藝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較完美的作品,必須能夠發抒藝術的語言。既要方便使口,又要能夠陶冶性情,啟迪心靈,給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藝術感受。誠如已故紫砂大師顧景舟所說「總之,藝術要有決斷、要樸素、要率真,要把親自感覺到的表達出來,以達到形、神、氣、態兼備,才能使作品氣韻生動,顯示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一點心得,看到底是不是一把好壺:
1 夏天,將茶葉放在新壺里浸泡二天不變叟,為好泥質
2 看製作工藝的好壞(有無有別於本色的瑕茈 口蓋松緊等) 上品壺出自手工,因而壺嘴、壺柄與壺身的連接處大都有明顯痕跡,肉眼可辯之。壺形自然流暢、壺蓋密實嚴緊。注水後,若以一指按壓壺蓋上方氣孔,則壺深傾斜時水難以流出。
3 從外形看,壺口、壺嘴、壺柄均應處於「三點一線」、高度要一致且水平。

剛剛回答完一個類似的問題
http://..com/question/1479665.html
可以參考一下
回答者:趙大掌櫃 - 大魔導師 十三級 11-25 18:47

8. 紫砂壺名人名單

紫砂名家:

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

顧景舟|蔣蓉|呂堯臣|汪寅仙|徐秀棠

省級工藝美術大師:

何道洪|鮑志強|譚泉海|蔣淦勤|徐漢棠|李守才

省級工藝美術名人:

李昌鴻|周桂珍|顧紹培|鮑仲梅|謝曼倫|吳震|潘持平|季益順|許成權

紫砂壺的創始人:供春。

第二期紫砂壺大師為清初人陳鳴遠、惠孟臣。

近代的紫砂大師,首推顧景舟老先生,顧老潛心紫砂陶藝六十餘年,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名傳遐邇。

建國後七老藝人:顧景舟、任淦庭、吳雲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蔣蓉。

當代紫砂大師

當代紫砂代表人物:徐秀棠、徐漢棠、鮑志強、高海庚、何道洪、汪寅仙、呂堯臣、周桂珍、李昌鴻、顧紹培、呂俊傑、葛軍等也各自身懷絕技,製作與設計皆各有專長,皆為一時俊才。

紫砂名家

黃玉麟、程壽珍、汪寶根、范大生、汪寶洲、嚴光芝、葛寶林、戈根大、彭再生、秦根林、諸葛伯勛、沈孝鹿、鮑六芝、邵全章、陳少亭、胡耀庭、李寶珍、陳經耕、范錦甫、談堯坤、耿春福、范澤林、邵寶琴、范建軍、倪順生、凌錫苟、顧治培、高麗君、高建芳、儲集泉、程輝、惠祥雲、戴非凡。

(8)紫砂壺文獻擴展閱讀

歷代紫砂壺名家名錄

紫砂歷代名家名錄

金沙寺僧(約1506——1566),江蘇宜興東南金沙寺之僧人,名逸。他喜歡和陶工們交朋友,並開始用細陶泥制茶具出售。

供春(約1506——1566),是吳頤山的家童。吳頤山在金沙寺內讀書時,供春學到該寺和尚制壺藝技。他所制樹癭壺朴實無華,從而使他名聲大振,成為制壺鼻祖。

董翰(約活動於1567——1619),字後溪。始制菱花式壺。

趙梁(約活動於1567——1619),所制多提梁式壺。梁亦作良。

無暢(約活動於1567——1619),又作無錫、袁錫。

李茂林(約活動於1567——1619),字養心。善制小圓式壺,上有銖書記號。

時朋(約活動於1567——1620),朋一作鵬,大彬之父。朋與趙梁、董翰、元暢同為四名家。

時大彬(約活動於1580——1650),時朋之子,號少山。其作品技藝水平超過其父。其作品有的在陶土內摻鋼砂;有的把舊壺搗碎為土,重製;遇有自己不滿意的作品,立即擊毀。

因為他認真繼承前輩技藝又能不斷創新,因而名噪海內,甚至在詞曲中都提到他的絕技。一般文士以書齋內陳置大彬壺為榮。

李仲芳(約1580——1650),李茂林子,為時大彬門下第一高足。今所傳大彬壺中,有仲芳代作、大彬署款的。

徐友泉(約1578——1644),名士蘅,原非陶人。吳梅鼎《茗壺賦》說他:「綜古今,極變化,技近乎道,集斯藝之大成。」

毆正春(約1578——1644),大彬弟子。多制花卉果物,樣式精研。

邵文金(約1580——1646),又名亨祥,大彬弟子。仿漢方式方壺獨絕。

邵文銀(約1590——1648),又名亨裕,大彬弟子。製作文雅精巧,具有大彬的風格。

蔣伯(約1600——1644),名時英,大彬弟子,初名伯敷,後被陳繼儒請去制壺,改字為伯。他喜歡附攀上層人物,不願承認自己是制陶的人。但他技藝很好,相傳他制的壺是嘉興收藏家項墨林定的,稱為「天籟閣壺」。

陳信卿(約1600——1644),善仿時大彬、李仲芳的作品,壺藝很好。惟喜歡和上流社會接近,不專心制壺。等他的弟子做好,他改動一下署上自己的款。

陳光甫(約1619——1654),仿供春、大彬壺,人稱他是入了門的傳人。

陳俊卿(約1621——1661),大彬弟子。

沈君盛(約1620——1654),善仿徐友泉壺,為大彬再傳弟子。制壺參酌沈君用的技法。

陳子畦(約1625——1690),善制徐友泉壺式,為時人所珍愛。有人說他是陳鳴遠的父親。文章來自微信號ee2266

邵蓋(約1580——1638),制壺工巧,與大彬同時而自樹規模。其篆章字法與邵亨裕、亨祥風格相同,當時有「邵家壺」之稱。

周後溪(約1581——1639)。

邵二蓀(約1580——1639)。

陳用卿(約1620——1661),俗名陳三獃子。製作工細,題款字體仿仲鼷筆意。

陳正明(約1596——1661),制器極精雅。署款有「壬戌秋日陳正明制」。

閔魯生(約1620——1654),仿製名家作品,都極認真,神形酷似。

陳仲美(約1621——1655),嫠源人,初於景德鎮做瓷,他覺得做瓷器的人太多,很難出名,後來到宜興制陶。他善於配土,又擅長雕刻各種鎮紙、香盒等文房擺件。惜早卒。

沈君用(約1610——1666),名士良,又名多梳。以自然界物器造型,配泥上有「色相天錯,金石同堅「的贊語。以離奇著稱。人稱「沈多梳」。後因壺得罪官府而陷於冤獄。

徐令音(約1621——1667),相傳為徐友泉之子,也稱小徐。

陳辰(約1620——1660),字共之。壺款雕刻得非常好,許多陶工都請他幫忙,是制壺人中得書法家。

陳和之(約1621——1654)。

陳挺生(約1620——1661)。

周季山(約1615——1662)。

沈子澈(約1610——1666),桐鄉縣人。與時大彬齊名。所制壺式與徐友泉相仿。

惠孟臣(約1598——1684),宜興人。書法很似褚遂良。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壺多,中壺少,大壺罕見。所制壺大者渾朴,小者精妙,是時大彬之後得一位名手。

徐次京(約1620——1671)。

陳鳴遠(約1651——1722),字鳴遠,號鶴峰,一號石霞山人,又號壺隱。善於制壺、杯、瓶、盒,手法在徐友泉、沈子澈之間。作品傳下來的甚少,有「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譽。款式書法比徐友泉、沈子澈還好,有晉唐風格。

王友蘭,康熙四年(1665),曾制蘇州拙政園茗壺。

金世衡(約1683——1783),「世衡」一作「士衡」,荊溪人。注重於仿古器及名家作品,造工精巧,以橄欖形為主。

邵基祖。

邵元祥。

方曾三。

邵玉來。

邵玉延。

邵旭茂。

鄭寧侯(約1698——1766),善摹古器,書法亦工,制壺胎薄而堅致、規矩。

惠逸公(約1766——1831),逸公制壺,大小均有諸色泥質俱備,他的工巧,可與惠孟臣相提並論,故世稱「二惠」。只是孟臣製品渾朴兼具精巧,逸公則工巧有餘,渾朴不足。

惠逸公書法楷行草書俱長,而楷書尤有唐人遺意。刻字用竹刀或鋼刀,或飛舞或沉著。壺的泥色最奇。小壺製得很好,但比不過手制大壺古樸可愛。

華鳳翔(約1683——1783),善仿古器,以彩釉漢方壺較多。

陳漢文、陳陰乾、陳覲侯(約1702——1765年),荊溪人,所制古器極精雅。傳器中壺少而古器多。

許龍文(約1701——1755),荊溪人。所制多花卉造型。壺底常有「荊溪」印。

范章恩(約生於1740),字迪恩。在宜興制壺頗負時譽。所制壺皆扁身、鞠流、平蓋,風格嫻雅,骨肉亭勻。題名書法似米芾。

潘大和(約1761——1820)。

葛子厚(約1760——1850)。

楊彭年(約1772——1854),字二泉。乾隆時制壺多用模子,彭年制壺則用時大彬捏造法,雖隨意製成,自有天然風致。嘉慶時陳曼生請其制壺並書,文人壺風大盛,將紫砂壺導入另一境地。

彭年兼善刻竹,刻錫亦佳。印有「楊彭年」、「彭年」、「二泉」。唯應和文士黃彭年加以區別。

楊寶年、楊鳳年(約1773——1861),前者為楊彭年胞弟,又作葆年,字公壽。後者為彭年胞妹,字玉禽,擅制竹段壺,人稱「楊氏竹段壺」。都曾為陳曼生制壺。

吳月亭(約1812——1864),字竹溪,為楊彭年後輩,善雕刻。

馮彩霞(約1790——1861),女,宜興人。曾被廣東伍元華請制壺。書法學歐陽詢,間有草書。

邵景南(約1790——1864),號留佩主人,籍貫蘇州。制壺善仿明式,深得古法。底印有「姑蘇留佩」印。

申錫(約1821——1891),字子貽。善雕刻。喜用白泥,精於捏造,尋常用模。底有「茶熱香溫」篆書印。

俞國良(約1835——1895),錫山人,曾為吳大制壺,製作精巧而氣格渾成。有「國良」篆書陽文印。

王東石(約1831——1908),造壺得古法,刻工精細,有「東石」篆書小印。

邵大赦(約1831——1874),亦作赦大。精工壺藝,乃紫砂陶手。所造之壺注重壺嘴。有「邵赦作壺,流水有音」之說。

邵大亨(約1831——1874),宜興上岸里人,性情孤傲清高。所制魚化龍壺,以龍頭作壺上的鈕,龍頭和舌頭都能搖動。

何心舟(約1829——1897),工書法、篆刻、壺器,造工精練、簡巧,取自然形式。

黃玉麟(1827——1889),祖籍丹陽,寓居宜興。13歲時就開始學陶器。擅制掇球、供春、魚化龍諸式,精巧而不失古意。

沈才田、陳柏亭、陳硯卿、羅藍舫、邵雲如,俱為清末紫砂雕塑名家。

程壽珍,其姓亦有作陳者,號冰心道人。曾以名作「掇球壺」而獲1951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其子程盤根亦善制壺。

蔣德林,蜀山人,字萬全。雖沒有師承而藝極精。凡是壺、盆、杯、盤及一切陳設器具,樣樣皆精。

任淦庭(1888——1968),常用筆名缶碩,又名大聾,酷愛書畫。潛心研究紫砂雕刻技藝,是紫砂雕刻史上一位承上啟下的人。

吳雲根(1892——1969),原名芝榮。作品朴實穩重,取竹子題材較多。作品曾多次被選送參加國內外展覽。

王寅春(約1879——1977),宜興上袁人,自幼習紫砂茗壺。抗戰前,曾應邀到上海做過紫砂仿古品,中年時期則制小壺。其壺光素類,方、圓各式渾厚端莊,筋紋器吻合緊密。

裴石民(1910——1979),又名德民。早年即從事紫砂制陶業。20年代末曾在上海古董商處制盆,35歲後始制壺,他曾為儲南強所藏的供春壺配蓋,又為明代項聖思做的一個桃杯配托。

其壺光貨、花貨類均有,尤以果品為佳,有「陳鳴遠第二」之稱。

邵全章(1910——1989),中年居浙江長興,為邵大亨之後裔。所制壺曲線簡巧而沉穩。

吳阿根、金士衡,光緒四年(1878),赴日本傳藝。

朱可心(1904——1986),原名開長、凱長。15歲拜師學藝,新中國成立後設計了《報春》梅樁壺等紫砂新品數十種,以花卉見長。曾出席首屆民間藝人代表大會。

蔣蓉(1919- 2008),別號林鳳,江蘇省宜興市川埠潛洛人。1995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蔣蓉的作品在中國紫砂工藝史上技術精湛,生動具真,別樹一格,成為中國紫砂工藝史上第一位女工藝美術大師。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18歲拜名師學藝。三十年代後期至上海制壺仿古。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

56年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帶徒徐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群祥等人。

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台、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9. 關於紫砂壺都有哪些常識

認識紫砂

紫砂泥是紅泥(硃砂泥)、紫泥、團山泥(本山綠泥呈米黃色)的總稱。這三種泥由於礦區、礦層分布的不同,燒成時溫度稍有交差變化,則色澤變化多端,耐人尋味,妙不可思。

紫砂壺藝始於宋朝而成於明代。凡幾百年間,紫砂工藝經歷無數興廢衰榮,薪盡火傳,逐漸形成今日世界性的紫砂文化熱潮。

紫砂壺是實用的飲茶器具,也是具有鑒賞價值的藝術品。它的外在價值是實角的器皿,而其內在的價值則是美的藝術品。

紫砂壺的美在於它集壺泥、壺色、壺形、壺款、壺章、題銘、繪畫、書法、雕塑、篆刻諸藝術,共融於一體。

紫砂泥色豐富多彩。其中以朱、紫、米黃三色為紫砂器的本色,而朱有濃淡,紫又有深淺,黃則富有變化;如果辨色命名,則有鐵青、天青、粟色、豬肝、黯肝、紫銅、海棠紅、珠砂紫、水碧、沉香、葵黃、冷金黃、梨皮、香灰、青灰、墨綠、銅綠、鼎黑、棕黑、榴皮、漆黑……諸色。

紫砂壺獨特的泥料,獨特的成型工藝,融和了造型、繪畫、詩文、書法、篆刻於一體,這些特點造就紫砂壺成為一種兼具實用和鑒賞雙重價值的飲茶器具-宜興紫砂器。

關於紫砂陶的發現,有一個有趣的傅說。古時侯有一個異僧,經過宜興鼎蜀山村落時,他嘴裡不停地叫著「賣富貴土,賣富貴土喔!」。當地居民都覺得很稀奇,但卻只朝著異僧觀望。異僧見大家沒有動靜,又放開喉嚨大聲喊道:「貴不欲買,買富如何?」隨後就帶著幾個村民朝著附近出產「富貴土」的青龍山、黃龍山的陶穴走去,到了那裡大家看到的果然是五彩繽紛的陶土,紅的、黃的、綠的、青的、紫的……。這就是關於紫砂陶的起源傳說。

關於紫砂茶具的文獻記載始於北宋《宛陵集》,書中載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的描寫。南宋時紫砂陶就在國際上有了聲譽。到了元代紫砂陶的燒造工藝有一定的發展,並開始在紫砂壺上鐫刻銘文。在明代則有金沙寺僧和供春徒手製作紫砂陶茶具。

紫砂陶,簡稱紫砂,又叫紫砂器或紫砂陶器。紫砂茶具,造型簡練、大方,色澤淳樸、古雅。用其泡茶,使角的年代越久,壺身色澤就愈加光潤古雅,泡出來的茶湯也就越醇郁芳馨,甚至在空壺里注入沸水都會有一股清淡的茶香。

根據科學分析,紫砂壺確實保有茶湯原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而且具有耐冷耐熱的特性。總括來說,紫砂陶有五大特點:
第一、紫砂陶是從砂錘煉出來的陶,既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蘊。
第二、砂質茶壺能吸收茶汁,使角一段時日能增積「茶銹」,所以空壺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第三、便於洗滌,日久不用,難免異味,可用開水泡燙兩三遍,然後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變。
第四、冷熱急變適應性強,寒冬臘月,注入沸水,不因溫度急變而脹裂;而且砂質傳熱緩慢,無論提撫握拿均不燙手。
第五、紫砂陶質耐燒,冬天置於溫火燒茶,壺也不易爆裂。當年蘇東坡用紫砂陶提梁壺烹茶,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也決非偶然。這就是古今中外講究飲茶的人,所以特別喜愛用紫砂壺的原因。

再論它的實用性,紫砂壺是用於泡茶注茶的。對於紫砂壺的性能「色香味皆蘊」過去早有定論。而且,科學機構也對砂壺的「暑月越宿不餿」一事,角砂壺與陶瓷做了詳細測試,的確證實了砂壺較陶瓷優越了許多,這一結論是基於紫砂原料的獨特性。紫砂壺實用性強,乃在於它具有比較高的氣孔率,使其具有透氣性好的優點。據《中國陶都史》第394頁記載:紫砂泥料「其特點是含鐵量比較高…¨,紫砂器的顯微結構中存在大量的團聚狀」,它的氣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團聚內部的氣孔,另一種是包裹在團聚體周圍的氣孔群,且大部份屬於開口型氣孔,紫砂器良好的透氣性,可能與這種特屬的顯微結構有關。據宜興陶瓷公司對各陶土的理化工藝性能測定,發現紫砂泥的氣孔率高達10%以上。因而又說明了透氣性好當然就是「泡茶色香味皆蘊」和「暑月夜宿不餿」的主要原因了。紫砂泥的可塑性和結合能力好,則是其有利於工藝裝飾的原因。再則紫砂泥的焙燒溫度范圍也寬,為攝氏1190度到1270度,目前燒成溫度約控制在攝氏1200度,這是紫砂製品不滲漏,不老化,越使用越顯光潤的又一原因。以上均說明了,這種粉質細砂岩的紫砂土,是「宜陶宜壺」的最佳泥料,也是陶都宜興特有的寶藏。

試想,為什麼人們稱紫砂器是獨樹一幟呢?實際就是說,它具有獨到之處:即獨特的原料構成,獨特的實用性能,和獨特的藝術價值。為此,紫砂陶之所以成為中國的名陶,乃實至名歸,受之無愧。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