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會計文獻綜述
⑴ 急求文獻綜述(會計或財務管理方向)
財務管理目標是財務學的核心問題之一。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理財活動所希望實現的結果,是評價企業理財活動是否合理的基本標准。它是企業財務管理活動的導向器,它決定著財務管理主體的行為模式。確立合理的財務管理目標、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對財務管理目標的研究,一直是國外財務學者關注的焦點內容之一,近些年我國財務學者也盡力探討,力求找到既能符合財務活動的內在要求,又能銜接國家財務管理目標,並能滿足企業各經濟當事人經濟利益的要求,實現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對此,回顧財務管理目標的發展,以指出財務管理目標的發展趨勢。sO100
一、財務管理目標發展述評
根據現有資料,對於財務管理目標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利潤最大化。這一目標是從19世紀初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淵源是亞當•斯密的企業利潤最大化理論。有學者明確提出「用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理財總目標是一種客觀的選擇」(何清波、邢建平,1998),「國有企業管理目標的完整表述應該是:在履行足夠的社會責任的基礎上追求利潤最大化」(祁懷錦,1999)。以利潤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有其合理性。一方面,利潤是企業積累的源泉,利潤最大化使企業經營資本有了可靠的來源;另一方面,利潤最大化在滿足業主增加私人財富的同時,也使社會財富達到最大化。然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業主經營逐漸被職工經理經營代替,企業利益主體呈現多元化,在這種情況下,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就不合適了。這不僅因為利潤最大化概念含糊不清,沒有反映出利潤與投入資本的比例關系,還因為即使實現了利潤最大化,如果未考慮到各種利益主體的合理利益,會影響未來企業經營資本的來源。
(二)凈現值最大化。20世紀40年代末,西方財務界開始關注資本在企業內部的有效分配,以及企業在資本市場中的作用。隨著1951年喬爾•迪安(JoelDean)的《資本預算》的出版,財務界開始討論如何在各類資產間分配財物資源,以提高現金流動的凈現值。如果一個企業所有各投資項目的凈現值最大,企業的凈收益就會最大。資本才能真正得以最大化增值。因此現值最大化被視為當時的企業財務管理目標,這一目標考慮了時間價值對資本增值效果的影響,顯然優於利潤最大化目標,但並為從根本上克服利潤最大化目標的缺陷。
(三)每股收益最大化。20世紀60年代,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漸完善,股份制企業的不斷發展,每股收益最大化逐漸成為西方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這以目標在科學上更進了一步,因為這里的「收益額」有時間概念,且「每股」又有投入資本概念,它是一定時間內單位投入資本(每股,不是每元)所獲收益額,充分體現了資本投入與資本增值之間的比例關系,但這一目標一是未能體現資本投入所面臨的風險;二是沒有考慮企業股利方針對股票市價的影響。如果企業的目標只是為了每股收益最大,企業就決不會支付股利。
(四)股東財富最大化。這是近幾年西方財務管理中比較流行的一種觀點。股東財富最大化是用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來計量的,它考慮了風險因素。因為,風險的高低,會對股票價格產生重要影響;也考慮了貨幣時間價值,一定程度上能夠克服企業在追求利潤上的短期行為。因為不管是目前利潤還是預期未來的利潤對股票價格都會產生重要影響。然而,這種觀點也有其缺陷。首先,強調股東的利益,而對企業其他關系主體的利益不夠重視,不利於處理好現代企業財務活動中產生的各種財務關系。其次,股票價格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並非都是公司所能控制的,把不可控因素引入理財目標是不合理的。再次,它只適合上市公司,對非上市公司很難適應。
(五)企業價值最大化。所謂企業價值就是企業資產的市場價值,取決於企業潛在和未來的獲利能力。企業價值最大化充分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價值、風險價值和通貨膨脹價值對企業資產的影響,克服了企業在追求利潤上的短期行為,因此,有學者認為該觀點體現了對經濟效益的深層認識,「它是現代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荊新、王化成、劉俊彥,1998)。然而,該觀點仍受到批評:一是概念上的模糊。大部分學者認為,「企業價值最大化就是股東財富最大化」(劉貴生等,1997)。但有學者認為企業價值與股東財富不是同一概念。「企業價值相當於資產負債表左方的資產價值」,而股東財富應「相當於資產負債表右方的所有者權益的價值」(王慶成,1999)。二是測算上的困難。如果用未來企業報酬貼現值計量企業價值,「從理論上看來頗有道理,但是在實踐的可操作上卻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缺陷」。如果用資產評估值來計量,方法上雖然科學,但是「資產評估通常在企業經營方式變更、資產流動、產權變更時採用,在企業日常管理、業績評價中費時費力,事實上也難行得通」
(王慶成,1999)。
(六)所有者財富最大化。該觀點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應表述為所有者財務最大化」(郭復初等,1997)。在我國國有經濟改革中,所有者的概念已為眾人接納,對股份制企業來說,股東即為企業的所有者,對非股份制企業來說,企業的投資者即為企業的所有者。所有者對企業評價的標准主要是自身財富能否得以最大限度增值,因此所有者財富最大化必然成為財務管理的目標。它不僅符合非所有者之外的企業經濟當事人的利益,而且也符合整個社會的利益。
(七)資金運動合理化。該觀點認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應是實現企業資金運動合理化。(汪孝德、楊丹,1994)資金運動合理化就是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出發點,通過對企業的籌資、投資、耗費、收入、分配等各環節的控制和企業各種資產形態的有效管理,使資金運用達到一個相對適應和合理的狀態。它的基本內容是實現企業資金流動行、安全性和贏利性的科學統一和協調。該觀點的缺陷在於:一是目標本身不能直接量化,例如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等目標的表達都是量化的財務管理目標,資金運動最優化目標很難具體量化;二是資金運動是企業籌資、投資、分配等一系列行為過程,資金運動最優化就是企業財務過程的最優化,仍沒有回答財務管理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八)持續發展能力最大化。有學者提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應是持續發展能力最大化(李端生、李占國,1998)。該觀點認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必須是經濟性目標與超經濟性目標的高度統一,是所有者利益與其它主體利益的最佳兼顧,絕不能只是一項非常具體化、定量化、具有明顯傾向性的財務指標;必須具有綜合性、兼容性,能夠全面反映企業的持續經營和穩定發展能力,而有利於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財目標就是「持續發展能力最大化」。筆者認為,該觀點的可取之處在於:第一,能夠在理財目標中充分考慮企業管理的最高目標;第二,使企業的理財思路跳出資金管理的局限。其不足之處是:企業持續發展能力最大化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企業目標,不是企業理財目標所能涵蓋的。「持續發展能力最大化」本質上是企業經營的最高目標,企業理財目標應當充分體現企業的經營目標,但兩者之間不能等同。
(九)EVA最大化。該觀點認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應是企業經濟附加值EVA最大化(艾志群,2002)。EVA是公司營業利潤與資本成本的差值,它是衡量企業在某個特定年份中盈利抵償資本機會成本後的經濟利潤。EVA最大化的理財目標能將所有者的財務管理目標與經營者的財務管理目標緊密銜接在一條紐帶上,所有者主要基於企業EVA的增長給經營者進行獎勵,妥善地處理了經營者與股東的代理沖突。EVA考慮了企業所有投入資本的成本,有利於經營者千方百計提高資金營運效果,並授予經營者更大的靈活機動權;EVA最大化的實質是企業的經濟利潤最大化,也是權衡了經營者利益下的股東財富最大化。但是,該觀點的不足之處是:過分注重EVA易使企業忽視與其他契約關系的主體利益以及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除上述九種主要財務管理目標的研究觀點外,理論界還不斷提出新的見解。如有學者提出用權益資本利潤率最大化目標具體衡量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王慶成,1999);有的學者提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應表述為: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主要目標,由社會責任、增值額、效用最佳等一系列輔助目標組成(張濤,1999);有的學者提出了「財務決策只有以長期資本增值最大化為目標,才可能克服財務活動的短期化行為,從而才有利於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陸正飛,1996);有的學者提出「投資者、經營者和社會利益最大化」(朱海芳,1996);有的學者提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應該分層次,其根本目標是資本增值;直接目標是利潤;核心目標是經濟效益(張先治,1997);還有學者提出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應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前提下,追求有效增值最大化和相關利益協調化(張卓、程凱、鄧明然,2002)等。
二、研究財務管理目標應注意的問題
(一)財務管理目標研究的出發點問題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對財務管理目標的出發點可以歸結為兩種。第一種觀點認為,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所有者的目標。因此,財務管理目標應為「所有者財富最大化」、「EVA最大化」、「資金運動合理化」、「長期資本增值」等。第二種觀點認為,企業的剩餘索取權應由包括股東、債權人、經營者、職工、政府、社會公眾等在內的所有利益相關者持有。因此,財務管理目標應為「企業價值最大化」、「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投資者、經營者和社會利益最大化」等。這種分歧實質上是兩種企業觀的分歧。其一是「所有者觀念」,認為企業是所有者的企業;其二是「實體觀念」,認為企業具有獨立於所有者之外的人格。從財務環境和經濟理論來看,「實體觀念」更加符合現代社會實際情況。首先,發達資本市場具有投資主體分散化、投資目的多元化的特徵。其次,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是要明晰產權關系,即區分出資者所有權和法人財產權,並促使其分離,這就要求確認企業的主體地位。再次,現代經濟學認為,企業是一系列生產要素之間的契約。有的論者指出,資本所有權不應與企業所有權混為一談,重要的是應消除企業是由證券持有者擁有的這一根深蒂固的觀念。這可以說是「實體觀念」的經濟學基矗最後,未來社會是知識經濟社會,企業的資本除了債務資本和股權資本外,還有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等其他形式的資本,在有的企業,這些已經成為會計核算體系的一部分。因此,「實體觀念」更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趨勢。
(二)財務管理目標的結構問題
有些論者提出,財務管理目標是單一的。即便認為財務管理目標具有層次性、多元性,其具體提法也存在種種差異。比如:①財務管理目標按范圍不同可分為總目標和分目標兩類,後者包括籌資管理目標、投資管理目標和營運管理目標等。②財務管理目標分為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前者又分為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③財務管理目標應分為所有者財務管理目標和經營者財務管理目標,後者是「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④根本目標是資本增值,直接目標是利潤,核心目標是經濟效益等等觀點。
筆者認為,第一,財務管理目標通常就是指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因而不必按財務主體來劃分財務管理目標。第二,財務管理目標具有層次性的特點,分目標或具體目標是實現財務總目標或基本目標的手段。第三,財務總目標應當從「實體觀念」出發,考慮各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第四,在經濟體制、資本市嘗企業所屬產業、企業組織形式等財務環境因素不同時,真正能夠影響財務管理目標的利益主體是不同的。如
: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利益優先;資本市場不發達時,企業主要靠借款籌資,債權人很有「發言權」;在高科技、知識型產業中,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更具有重要性;在獨資、合夥企業中,經營者與所有者往往是同一的,財務管理目標的確定要單純得多。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財務管理目標的多元性特徵。
(三)財務管理目標的評價指標問題
有的論者並不討論財務管理目標評價指標的問題。這可能是他們認為財務管理目標並非指標計算,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認為財務管理目標就是「某一指標」的「最大化」,因而沒有必要再討論財務管理目標評價指標問題。在財務管理目標評價指標問題上的第二個分歧是,有的論者認為這種指標只有一個,而大多數強調財務管理目標結構的論者則設計了多個指標。第三個分歧是在指標的具體設計上,究竟用哪一個(些)指標。
筆者認為,首先,財務管理目標並不直接就是財務管理目標的評價指標。比如,營銷管理以「顧客滿意」為目標,其評價指標可以是質量投訴次數、「回頭客」的多少等。其次,財務管理目標評價指標是財務管理目標的量化表現形式,既然財務管理目標有內在結構,其評價指標也應該是一個體系,至於具體如何設計、計算和運用這些指標,需要進一步研究。
三、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研究的發展趨勢
我們可以看到,我國財務管理目標的提法經歷了一個不斷反復、變化的過程。從利潤最大化到財富最大化再到企業價值最大化是主線發展過程,中間還有資金流動合理化、持續發展能力最大化、權益資本利潤率最大化等觀點。現在又有人提出相關者利益最大化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觀點。究竟哪個更適合我國企業,還有待時間的檢驗。在該問題中出現的諸多觀點,說明財務管理目標引起了理論和實踐界的普遍關注,同時也說明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理論研究還不成熟。立足現狀,展望未來,筆者認為,我國學者對企業理財目標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大趨勢:
(一)「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是當前呈主流性的學術觀點,其他的一些新見解有不少是圍繞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中心觀點的修補和完善。
(二)注重協調企業多邊財務關系主體的相關利益,是確立企業理財目標的一個重要依據。這里的相關利益主體包括所有者和經營者、企業內部的員工、企業的債權人以及其他合作夥伴,理財目標只有充分考慮這些相關主體的利益才是合理的。
(三)關注社會責任已經引入企業理財目標的內容。盡管對企業理財目標如何具體體現社會責任還未進行明確的探討,但是,眾多學者開始關注企業理財目標中的社會責任問題。有的認為承擔社會責任是實現企業理財目標的基本約束條件;有的認為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理財的目標之一等等。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未來的企業理財目標必須考慮社會責任與社會利益。
(四)確立企業的理財目標更應看重企業的長期利益。學者們對利潤最大化等理財目標的批評,反映出學者們的一種期望:容易導致企業經營行為短期化的理財目標不是好目標。因此,學者們的研究成果試圖確立一個有利於企業長遠發展的理財目標,在這樣的理財目標中,體現資金的時間價值、經營的風險價值和長期效益。
(五)區分不同類型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將成為該領域研究的趨勢之一。在我國現行的研究中,有的學者開始探討中小企業的理財目標、虧損企業的理財目標、高科技企業的理財目標、上市公司的理財目標和非上市企業的理財目標等。揭示了課題研究的一個趨勢: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正逐步走向深入,向具體化發展。應當說,這種研究思路是正確的,它將有力推動企業理財目標研究的實證化和針對性。與此同時,企業理財目標也可能在企業內部進一步分解,將總體財務目標具體落實到各級管理者的理財目標。
⑵ 求助,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文獻綜述2000字左右,幫幫忙,我不會寫啊!
淺析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
摘要:上市公司由於其重要地位而在經濟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上市公司信息質量披露存在較多問題。本文針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失真的現象,從原因、危害進行了分析, 提出了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治理對策。
關鍵詞:上市公司 會計信息失真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含義
所謂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未能真實地反映客觀的經濟活動,給決策者的相關決策帶來不利影響的一種現象。上市公司信息質量失真主要表現在:一是信息披露不真是,二是信息披露不充分,三是信息披露不及時。
二、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總體情況
自1720年在英國發生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會計舞弊案——「南海公司」事件以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問題就成為了投資人和債權人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雖然在過去的二百多年裡,由此催生的現代審計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同時世界各國也普遍建立和完善了財務會計准則,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了很大的保障。但是,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並未如投資人和債權人所希望的那樣從根本上得到遏制。相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的案件還時有發生。在中國,這種現象也同樣存在:據有關資料披露,財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國有企業會計報表時,有81家虛列資產37.61億元,89家虛列利潤27.47億元;在2000年度在會計信息質量抽查中,在被抽查的159家企業中,資產不實的有147戶。這147戶共虛增資產18.48億元,虛減資產24.75億元;虛增利潤14.72億元,虛減利潤19.43億元。在上市公司方面:2001年經注冊會計師審計,深滬兩市上市的1000餘家公司共被審計出應調減虛增利潤189億元,擠掉利潤水分達15.9%。其中,審計調減利潤317億元,審計調增利潤128億元,調增調減利潤總額445億元;審計調減資產903億元,調增資產842億元,總體調減資產61億元,調增調減資產總額1745億元。特別是有6家上市公司資產調減幅度超過50%。同時在上市公司中也發生了如紅光股份欺詐上市案,瓊民源、銀廣廈、麥科特、ST黎明、猴王股份、東方電子、藍田股份等一系列上市公司會計造假案件。這些舞弊案件的頻繁發生不僅使會計的誠信基礎受到了嚴重挑戰,而且也嚴重損害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利益驅動的因素,也有制度缺陷的影響,同時還存在道德層面的問題。我國處在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在資本市場的完善程度、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外部監督機制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得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與復雜性。綜合考察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我認為,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與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
我國的資本市場是在市場經濟制度尚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缺陷的背景下建立發展起來的,存在著市場機制缺失、市場結構單一與市場行政化等方面的問題。由於資本市場市場化程度低,企業融資渠道少,具有「殼資源」屬性的上市資格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而依據現有的制度,公司上市、配股、退市等均是以會計盈利能力作為標尺,為了滿足上市或配股的條件或避免退市,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從事了合法但不合理的盈餘管理或會計造假活動。同時,以國有企業為主的上市公司,在股權結構方面人為分割,流通阻滯,「同股不同價,同股不同權」;加之國有股一股獨大,小股東所持股權較少,較少關心企業經營實際,投機風氣嚴重,很容易引發大股東通過關聯交易,侵佔上市公司資產,損害小股東利益的行為。如「鄭百文」在自身虧損嚴重的情況下,為獲得上市募集資金的目的,虛構財務贏余以獲得上市資格;「銀廣夏」為維持和重獲配股資格,虛構交易、誇大利潤以哄抬本公司股價;「藍田股份」採取多計存貨價值、多計固定資產、虛增銷售收入、虛減銷售成本等手段虛增利潤套取銀行貸款;以及在2003年1月9日國家頒布《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之後,以錦州港、大慶聯誼為發端,掀起了一股證券民事賠償的高潮。這些事件反映出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具有較強的政策拉動的特徵。
(二)企業產權中各行為主體的利益沖突導致企業會計信息失真
經濟學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個體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每個個體都在他所依存的體制所允許的有限的范圍內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由於個體利益的不同,在組織中將產生不同的利益主體。
一般而言,企業產權中有政府、債權人、所有者、經營者和其他與企業相關的個體等幾大主體。政府最關心稅收的征繳;債權人最關注其債權是否能按時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關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資產能否保值和增值;經營者關心業績的增加是否給自己帶來額外的經濟收益;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關心股票的價值和公司的業績。由於他們具有不同的行為目標和經濟特徵,存在著不同的利益驅動,不可避免地出現利益沖突。而經營者的地位與其他利益主體相比有其獨特之處,即經營者直接管理著企業,他對企業的經營、動作負直接責任,因而他有著得天獨厚的信息優勢。然而,基於其自身利益的考慮,經營者只會提供滿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的信息。同時,由於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經營者「偷賴」動機會帶來「道德風險」問題,即經營者有動機操縱會計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虛假信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從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於各自的利益目標不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從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於各自的利益目標不同,對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樣,有些信息使用者確實需要真實、客觀反映經濟活動的會計信息,而有些則不然。有時由於個人、部門和地區的利益驅動,出於某種特殊目的如粉飾政績或隱瞞事實等的需要,他們可能並不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如果這些真實的會計信息對他們的目的不利的話。從債權人角度分析,它們關注債權是否能按期收回,也應要求真實的會計信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並盡早採取對策。目前企業最大的債權人是銀行,是否所有銀行真的都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呢?恐怕未必。這里同樣涉及到銀行的利益問題。目前我國的銀行大部分是國有銀行,接受貸款的企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如果說在貸款發放之前銀行對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還有所要求的話(實際上連這一點都存在疑問),那麼貸款發放之後會計信息真實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銀行和信貸人員自身業績考核的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對他們不見得有好處,二是就算他們知道借款企業的真實情況(當然是財務狀況不好的情況),他們也無法做些什麼。剩下股東,應該說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是最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的,因為他們與企業的產權關系最明晰,其利益相關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國證券市場而論,投資與投機並存,後者占的比重較大,以賺取短期差價為目的的「股民」甚眾,而真正願意以「股東」身份出現的長期投資者卻為數甚少,會計信息是否真實對廣大股民來說並不重要,他們所關心的是會計信息是否會令股價上升,因為這才是他們的利益之所在。有時,不同的產權主體為了達到各自的但又是一致的利益目標,可能相互串通,合謀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雖然這不僅可能損害其他產權主體的利益,而且可能損害企業的長遠利益。
(三)內部控制制度缺乏或低效
建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就在於發現、防止和糾正錯誤與舞弊。一個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起碼應該達到以下目的:保證業務活動按照適當的授權來進行;保證所有交易和事項以正確的金額,在恰當的會計期間及時的記錄於適當的帳戶,從而使會計報表的編制符合會計准則的相關要求;保證對資產和記錄的接觸、處理均經過適當的授權;保證帳面資產與實存資產定期核對相符等。所以從理論上講,一切的錯誤和舞弊是能夠被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及時發現和糾正的。但是,如果一個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著缺乏,則很容易發生發生會計舞弊。同時,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有重大影響的控制環境的好壞也直接地影響著內部控制制度是否發揮作用。舞弊信息之所有能通過會計系統最終形成財務報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已極不正常,這才使得會計舞弊行為有機可乘。
(四)外部監管不力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泛濫
在我國,會計工作的主管部門是財政部。財政部負責制定會計制度及監督實施。根據《會計法》的規定,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按理說,我們的監管應該是有效的,能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泛濫。但是,實際上監督乏力、監管手段缺乏的現象依然存在。證券監管、財政、審計、稅務等部門都有權監管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但是,各個監管部門缺乏配合,各自進行監管,沒有達到各家齊抓共管,形成有效的和相互補充的監管機制。就拿受到監管比較多的上市公司來講,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質量不高是有目共睹的。企業上市後,經營不善的,就採取各種手段,虛增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潤,獲得增資配股的資格,進一步套取廣大投資者的資金。有的上市公司還配合莊家,違規炒作自己公司的股票。到了虧損得無法維持下去的時候,就進行債務、資產重組,出賣手中的殼資源。這已經成為我國上市公司的一道風景線。鄭百文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1997年底,鄭百文公司在實際虧損1.5億元的情況下,採用虛提返利、費用跨期入賬等手段編制虛假財務報表,年報中向社會公眾披露盈利8560萬元,並在1998年通過配股籌集資金1.5億元。鄭百文公司巨額虧空和造假事件於2000年披露後,證監會才介入調查。由於證監會監管的力量和手段都有限,很難及時發現上市公司的造假行為,其他部門也未起到相應的作用。
四、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是直接與市場經濟規則嚴重背離的行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資金和市場。上市公司向公開市場提供的會計報告信息是外界了解企業企業經營狀況的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標。上市公司公布其會計報告後,企業會計報表的外部使用人,包括股東、債權人、潛在投資者和其它社會公眾,都會根據這些報表所反映的信息(資產—負債狀況、經營情況等)來做出自己的決策。如果企業向公開市場提供的財務會計信息是不真實的,投資者就會感覺上當受騙了。而如果資本市場上的投資人感覺到上市公司在利用這些虛假的會計信息向他騙錢,他就不會向上市公司投資;同樣地,如果銀行知道公司提供的報表是假的,他們就不會再借錢給企業。如果大家都不向上市公司投資,則企業就會象無水之魚,遲早會陷入難以為繼的窘境。因此,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是直接與市場經濟規則嚴重背離的行為。它不但會嚴重銷弱了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危害了廣大投資人和債權人的利益,使社會公眾對會計誠信基礎產生懷疑,也會從根本上動搖了市場經濟的信用基礎,削弱和扭曲了證券資本市場的資金籌集和資源調配功能,危害宏觀經濟的正常運行。會計信息失真也助長了腐敗行為,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和企業改革的順利進行。
五、 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建議
治理上司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多管齊下,綜合治理。基於以上分析,我認為要提高上司公司會計信息質量,主要應當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改善股權結構,明確市場機制
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前提是要及時發現問題。通過政府行政監管為主導的會計監管體系反應太慢,當發現問題時,通常後果已無法挽回。以市場為主的會計監管機制主要依*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發現和揭示問題,發現速度往往要快得多,而建立這一機制需要調動投資者挖掘上市公司會計問題的積極性,需要以股東多元化、股權微觀分散化與宏觀集中化的股權結構為前提。因此,降低國有股比重,構造多元化股權結構,依*市場機制增加股權流動性,是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首要任務。
(二)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
1、明晰產權,發揮產權對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的規范和界定功能
產權是企業取得市場法人資格的基本條件,只有產權明晰的企業才能真正成為市場主體。企業本質上是一個合同,該合同廣義地規定了哪項任務應當由企業中的哪些成員來完成,在這里,基本權力(收益索取權、使用權、讓渡權)實際被分割給了不同的利益團體。在產權不明晰的企業里,權力的讓渡不足,使得企業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市場,未能按市場的規律實施企業行為,從而造成會計信息並未按市場的需要提供。
只有產權的明晰界定,才會使市場主體根據會計行為規范開展會計管理交易活動。這是因為產權的明晰為會計信息目標的實現創造了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資產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存在經濟上的契約關系。在這兩個條件之下,資源的配置相對地有效率:經營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時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場而非所有者的旨意來實施經濟行為。同時,會計主體可以根據交易費用的高低來選擇會計規范組合方式,充分發揮會計規范的激勵、約束、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
2、推行獨立董事制度
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於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確定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應當有三分之一以上為獨立董事,其中應當至少包括1名會計專業人士。如果上市公司董事會下設薪酬、審計、提名等委員會的,獨立董事應當佔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獨立董事的主要職責是對上市公司及全體股東履行誠信與勤勉義務,維護公司整體利益,尤其是關注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獨立董事將在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中體現「獨立」的價值。獨立董事具有向董事會提議聘用或解聘會計師事務所、單獨聘請外部審計機構或咨詢機構等特別職權,並就上市公司重大關聯交易的公允性等事項發表意見。推行獨立董事制度,充分發揮獨立董事的制衡作用,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三)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並嚴格執行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對於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防止舞弊行為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1、制定發布內部控制標准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化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迫切要求強化內部會計監管,建立和完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為了盡快推動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財政部應制定和發布統一的單位內部控制標准,供所有單位執行或參考。一般地,單位內部控制標准應滿足以下幾方面的要求:一是制定的標准應包括內部控制制度的各個方面,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二是將共性的內容制定詳細具體的標准,對復雜和特殊的內容制定原則性的標准;三是對於關系會計信息質量的內部會計控制內容和單位履行法規制度的控制內容,應制定規范性標准,對於僅涉及單位內部管理控制的內容可制定示範性標准。
2、組織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貫徹實施工作
首先,要大力宣傳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其次, 切實履行財政部門的法定職責,通過定期監督檢查,督促各單位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第三,通過經驗交流會等方式,指導、幫助各單位搞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設,同時利用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力量,為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貫徹實施提供人力、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四) 加強企業外部監管機制的建設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管處罰力度
要充分發揮《會計法》在發揚正氣和打擊歪風方面的威懾作用。進一步完善會計核算制度體系,繼續完善《企業會計制度》。針對各個行業的特殊業務,抓緊研究制定分行業的專業會計核算辦法。強化上市公司經營管理的透明化,減少交易雙方信息差異,並完善包括司法調查、證券監管、違規預警、行業自律、媒體監督等在內的全方位信息披露監管體系。並在立法方面,加大對虛假披露的懲戒力度,從制度上提高信息披露違規違法行為的成本。
2、完善獨立評審制度
注冊會計師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前提條件是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起步晚,相關政策不配套,因而在前進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專職注冊會計師人數不多,職齡內人數不足,缺少必要的風險基金;有的事務所單純追求收入,忽視執業質量,甚至出具虛假報告;由於組織機構部門化,審計業務行政化,介紹業務按比例分成,收入按比例上繳,成為主管部門搞福利、發獎金的重要經濟來源,因而嚴重損害社會中介組織的形象和與社會各界的關系,影響了注冊會計師獨立、客觀、公正的地位等等。黨的十五大確定了我國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培育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目標,把培育和發展市場中介組織提到了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的高度。因此,我們應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通過脫鉤和改制兩步走推進事務所體制改革,盡快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準的注冊會計師隊伍及一批會計師事務所,並加強注冊會計師的執業監督,使社會會計監督機構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警察」。要進一步明確社會會計監督機制對會計審查的結論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充分發揮其作用,維護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嚴肅性。
參考文獻
1、趙煊君.中國證券市場—監管與投資者保護[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2、薛祖雲.會計信息與市場管制[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3、張俊民.會計監管[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3月
4、中凱,鄭小平.如何健全與完善企業財務評價體系 [J].《企業參考》,2004年
5、唐俐.正確計算和運用企業財務評價指標 [J].《渝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6、張先治.財務分析[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
⑶ 高分求一篇XX企業固定資產核算及其控制的會計文獻綜述~要詳細的~
【摘 要】 《 企業 會計 准則——固定資產》頒布以來,各企業根據《企業會計准則——固定資產》有關規定在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方面作了相應調整,正逐步跟國際接軌,但部分企業卻受利益驅動 影響 利用相關規定的「彈性」來達到自己的意圖,出現了一些 問題;筆者經過思考,提出了幾條不成熟的 方法 以防止這些現象的發生,目的是想引發各位專家、同行的思考,最終在會計實務中避免或減少這些問題。
【關鍵詞】 固定資產 核算與管理 思考
隨著市場 經濟 的 發展 , 社會 對真實、透明的會計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會計信息的需求者也從過去的政府幾個部門擴展到廣大微觀層面,如:企業管理者、債權人、投資人等;並且會計信息涉及到諸多利益問題,因此,准確、透明、負責愈加顯得重要。 為適應 時代發展,2001年11月9日財政部在《企業會計制度》之後又頒布了《企業會計准則——固定資產》(以下簡稱為《准則》),並規定從2002年1月1日起首先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同時鼓勵其它企業先行施行,作為對固定資產會計核算和相關信息披露的規范性要求,它保持與《企業會計制度》(2000年12月29 日頒布)一致的同時,在定義、折舊等方面 內容作了修改,擴大了企業選擇的餘地,但筆者認為它同時也帶來了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方面的弊端。對於施工企業,由於其固定資產使用地分散等因素,而企業卻要節省管理中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使得問題也顯得更加突出。 目前 ,施工企業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中存在的常見問題有:
一、會計信息方面的問題
《准則》將固定資產定義為具有以下特徵的有形資產:1、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年限超過一年,3、單位價值較高;同時附加了兩個確認條件:1、該固定資產包含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2、該固定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准則》不再強制要求企業執行同樣的固定資產價值判斷標准(比如,單位價值2000元以上),也不再採用列舉的方式來對固定資產核算范圍進行限定;這樣,盡管《企業會計制度》仍然有固定資產價值判斷標准,但企業在實務中可根據不同固定資產的性質和消耗方式,結合本企業的經營管理特點,具體確定固定資產的價值判斷標准;從而導致了不同企業相同時期的會計信息不再具有可比性,甚至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的會計信息也不再具有可比性。
此外,《准則》在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折舊方法及減值准備等方面的規定雖然也做了明確、詳細的規定,強調用實質重於形式原則來要求企業進行會計核算與管理;但此舉實際為某些企業人為控制利潤創造了條件,增加了會計信息失真的風險。
二、資產流失現象嚴重
由於企業可以自己確定固定資產的價值判斷標准,使部分企業不完全合理地提高了固定資產的價值判斷標准,使部分本應該進入固定資產核算的資產不再按固定資產進行核算(尤其是部分金額較小的輔助經營設備,如:辦公設備、通信工具、生活用具等),此類資產的管理程序、方式變得粗糙、簡單,使得該部分設備遠未到達使用年限,便被企業當作「廢品」提前處理,使企業資產流失現象加劇。在施工企業這種現象尤其發生的頻繁,通常有的輔助經營設備在一個工程項目(通常為18-24個月)結束後便被變賣、處理,嚴重導致了資產流失現象的發生。
三、影響固定資產使用者的價值體現
由於施工企業生產的特殊性,同一設備在不同項目部、不同使用者之間經常變動;而對於同一設備來說,購置使用初期明顯生產能力高、維修費用低,使用後期則剛好相反,對於使用直線法折舊的企業來說,同一設備前、後期的使用者卻承擔著相同的折舊費用,這就在使用者價值體現時顯失公允、形成了明顯的偏差。隨著施工企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機械使用費在工程造價中的比重也不斷提高(目前,機械使用費在工程造價中通常佔18-25%),這種偏差必將愈加突出。
針對施工企業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出現的上述問題,筆者考慮能否通過採取以下措施來予以解決:
一、由於《准則》沒有明確固定資產的價值判斷標准,而《企業會計制度》規定的固定資產價值判斷標准似乎已經落後於現在的經濟發展現狀,各企業為了核算的一貫性,勢必自己制定並提高固定資產的價值判斷標准,由於各企業管理者思路的差異,固定資產的價值判斷標准有區別,造成會計信息的不可比性,為消除這種現象的發生,筆者認為可以由施工行業主管部門根據施工行業的生產特點,生產設備、輔助設備的使用特點等因素,由主管部門制定一個固定資產的價值判斷標准、並在經濟環境變化不大時保持相對穩定,使施工企業行業內部的固定資產的價值判斷標准一致,確保施工企業內固定資產的核算與管理保持一致,從而保證行業內部的會計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證相當時期施工行業內同一企業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二、為防止企業善意行為導致固定資產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人員應加強相關知識的 學習和經驗的積累,提高職業判斷力。由於《准則》和相關會計制度中「可選擇性」的范圍擴大,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必須提高職業判斷能力,使其在對不確定性的事項進行估計和判斷時,力求客觀和公正,避免主觀隨意性。會計職業判斷是會計人員一項重要而富於挑戰性的工作,職業判斷能力的強弱是一個會計人員綜合素質的反映,它不僅需要會計人員對會計 理論 知識和會計方法的全面理解與准確把握,也需要對企業客觀經濟環境與經營管理目標進行透徹的了解,良好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要求會計人員應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廣泛的知識面,既要精於專業又要有一定廣度,並要熟悉本單位的實際情況,有關部門也應當積極宣傳新的會計准則和各項法規制度,對其要點、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闡釋和開展討論,同時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對會計人員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業務培訓和指導,以便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供會計人員學習以有利於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力。
三、為防止 企業 隨意調整固定資產減值准備、折舊 方法 、折舊年限,惡意造成 會計信息失真,財政部門可否頒布相關規定,在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進行審計時,不再出具簡單的審計報告,增加一項針對會計信息的等級評估報告或者將審計報告直接改成會計信息評估等級報告;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每年的會計信息進行評估,針對會計信息評估結果的等級劃分予以細化,使會計信息使用者能更加清楚、明了地通過會計信息評估等級報告來判斷該企業會計信息的可信程度,而 社會 有關部門則可以對會計信息評估結果差的企業加強監督,對連續會計信息評估結果差的企業則進行相關處罰、直至停業整頓等。此外,還應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 教育 ,使會計人員客觀、公正、合理地處理各方面 經濟 利益關系的要求,防止會計人員為某些局部利益所誘惑,會計人員良好的職業道德有時還可以對有關制度的缺陷起到部分修正作用。
四、在施工企業主管部門制定固定資產的價值判斷標准後,企業在實務中不能再將金額相對較小的輔助經營設備作為當期費用項目進行賬務處理,企業的固定資產必定變得繁多,管理變得更加費時、費力,為避免企業在固定資產管理方面耗費過多的資源,企業可以將固定資產從購建、使用、再到報廢、變價處理建立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加以約束,對固定資產進行則進行分級管理,比如:大型、關鍵的固定資產由公司總部核算與管理;項目部管理小金額的、對經營不會產生太大 影響的輔助設備,但此類設備的核算與管理必須遵循公司規定的固定資產核算原則,公司總部對此類設備的核算與管理進行監督(如:建立台賬,在報廢、變價處理此類設備時予以審核、監督),從而有效地避免資產的任意流失。企業為防止固定資產流失的發生,還應加強盤點工作的實施,盤點工作最好由資產管理部門、資產使用部門、財務部門共同參加,全面盤點工作則保證每年進行一次。
五、 目前對於施工企業來說,其固定資產核算若採用加速折舊法,基本不符合有關規定的各項條件和要求;然而,如果固定資產採用直線法計提折舊,那麼同一固定資產前、後期使用者的價值體現顯然有失公允,而且施工企業的設備使用情況具有較強的季節性,多數設備有冬歇期,這樣更加重了固定資產使用者價值體現的失衡。筆者認為解決這個 問題 可以採用下列方法來處理:固定資產(由公司總部管理的大型、關鍵設備)的折舊由公司總部每月計提,但公司根據設備的新舊程度參照折舊金額每月對項目部收取租金而不是按折舊金額收取費用,以此來平衡同一設備前、後期實現效益的差異。
例如:某公司20X2年購入一台設備價值1000萬元,不考慮殘值,按10年期、直線法進行折舊,使用者為各項目部。
按照直線法,那麼每年項目部應承擔的折舊為100萬元。但是前期該設備能帶來的收益通常可能大於100萬元,其使用者明顯佔用較大的優勢,能創造較大的利潤,而給後期使用者帶來的收益則通常可能小於100萬元,使後期使用者在業績方面喪失了機會。
如果採用上述向項目部收取租金的方法,則可以避免這個問題,具體賬務處理如下:
每年計提折舊時:公司總部賬務處理:
借:其它應收款 100萬元
貸:累計折舊 100萬元
假設該設備20X3年由項目部A使用,每年實際應可為項目部A帶來收益120萬元,則向項目部A列轉租金時,公司總部賬務處理:
借:內部往來 120萬元
貸:其它應收款 100萬元
營業外收入 20萬元
項目部A賬務處理:
借:工程施工 120萬元
貸: 內部往來 120萬元
假設該設備20X9年由項目部B使用,每年實際可為項目部B帶來收益70萬元,則向項目部B列轉租金時,公司總部賬務處理:
借:內部往來 70萬元
營業外支出 30萬元
貸: 其它應收款 100萬元
項目部B賬務處理:
借:工程施工 70萬元
貸: 內部往來 70萬元
這樣將同一固定資產前、後期帶來的收益差額轉移至公司總部,平衡了企業內部管理的問題,而在公司匯總報表時,公司總部和項目部的成本、收入的差異當期就在公司內部消化了,對於整個公司來說,每個納稅年度實現的利潤總額還與直線法核算產生的實際利潤一致,符合直線法折舊核算的原則。
固定資產在施工企業的資產總額中通常佔有較大比例,且部分生產設備單位價值高、使用時間長,因而固定資產管理與核算在長時間內對企業會計信息、經營成果等造成較大影響。目前,盡管我國已制定了《准則》等相關制度,從各方面對固定資產的核算與管理進行了約束,但是,從實務中我們可以發現:善意失誤、惡意利用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的變化來人為調整利潤指標等現象還時有發生;因而,筆者認為固定資產的核算與管理體系還需不斷完善,有關固定資產的會計制度建設還任重道遠。
⑷ 會計論文參考文獻有哪些
一、
1 網路會計信息披露真實度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 鄧紅平 華中科技大學 2010-10-01 博士
2 網路環境下資料庫技術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崔春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06-05-01 碩士
3 論網路會計的影響和應用 周述梅 西南財經大學 2009-01-01 碩士
4 網路經濟時代會計問題研究 常輝 山西財經大學 2010-05-30 碩士
5 網路技術對會計發展影響的研究 李秀麗 東北農業大學 2003-06-01 碩士
6 試論網路公司及其對財務會計的影響 雷光勇; 黃斌 會計研究 1999-01-15 期刊
7 網路會計對傳統會計假設的影響及對策 許小滿; 王樂園 經濟師 2008-07-05 期刊
8 淺議網路會計對傳統會計影響 李麗君 商業經濟 2007-01-20 期刊
9 網路時代會計發展面臨的新問題 陳泰鋒; 何光明 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學院學報 2000-12-25 期刊
10 簡論網路會計對傳統會計的影響及發展 董戰輝 人力資源管理 2010-04-08 期刊
11 論網路會計對傳統會計的影響 宋世坤 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 2011-11-28 期刊
12 網路會計對當前會計的影響及面臨的問題 姜明 商業經濟 2008-11-10 期刊
13 試論網路會計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影響 吳克平 科技經濟市場 2009-07-15 期刊
14 淺析網路會計的特徵和對傳統會計的影響 胡婷婷 新西部(下半月) 2007-05-25 期刊
15 網路會計對傳統會計理論的影響 李明華; 何生棠 財會通訊 2003-08-15 期刊
16 淺談網路對傳統會計假設的影響 田榮梅 現代經濟信息 2010-06-23 期刊
17 網路會計及其對企業財務工作的影響 萬李 煤礦機械 2003-05-25 期刊
18 談網路會計對傳統會計的影響 王利花 新疆財經 2006-10-25 期刊
19 網路會計對會計理論與實務的影響 王雲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06-15 期刊
20 網路環境對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影響分析 朱一妮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9-25 期刊
21 網路時代對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的影響 王霞 財經界 2010-05-01 期刊
22 網路會計初探 秦冬梅 西南農業大學 2001-04-01 碩士
23 網路技術對會計基本理論與實務的影響 曹惠民; 柴慶孚 中國管理信息化 2006-01-01 期刊
24 論電子商務對會計的影響及對策 劉紅俠 現代商業 2010-06-25 期刊
25 淺析電子商務對會計的影響及網路會計的產生 張鋒; 董德民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07-30 期刊
26 網路財務對會計領域的影響 馬俊 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09-30 期刊
27 我國網路會計的特點及其對傳統財務會計實務的影響分析 袁偉 山東紡織經濟 2009-05-20 期刊
28 網路經濟對會計發展的十大影響 程翠鳳 經濟師 2001-11-15 期刊
29 網路環境對傳統會計模式影響的探討 王允平; 楊慶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04-07-20 期刊
30 網路環境下會計假設探析 岳茂林 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 2009-07-15 期刊
31 網路環境對會計假設的影響及發展對策 杜耀昌 現代商業 2010-03-25 期刊
32 網路財務對傳統財務會計的影響 趙改玲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 2005-10-30 期刊
33 網路會計發展探析 談來英 商場現代化 2011-03-10 期刊
34 網路新環境下對傳統會計假設的重新認識 丁健新 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8-15 期刊
35 淺談網路財務對傳統財務會計的影響 孫煜 新西部(下半月) 2007-12-30 期刊
36 淺談網路會計 馬瑞娟; 張書劍 中國集體經濟 2011-02-05 期刊
37 淺談網路會計 宋清梅 科學之友(B版) 2008-01-10 期刊
38 試析現代信息技術對會計理論及實務的影響 李復臣 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6-15 期刊
39 網路環境對傳統會計的影響及分析 趙素存 光碟技術 2008-08-08 期刊
40 簡論網路會計對傳統會計的影響 秦丹 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 2011-05-28 期刊
41 網路對傳統會計理論與實務的影響 詹長征 巢湖學院學報 2007-05-25 期刊
42 計算機網路對會計工作的影響探討 易美華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1-03-15 期刊
43 論網路會計對會計假設的影響 徐麗波 信息技術 2011-09-25 期刊
44 試論網路會計對傳統會計的影響及發展 武財 會計之友(中旬刊) 2007-06-25 期刊
45 網路經濟發展視角下的財務會計 王煜 中國集體經濟 2010-02-05 期刊
46 網路會計對傳統會計的影響及其發展趨勢 楊守傑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5-09-30 期刊
47 網路經濟對會計發展的影響 孟文艷; 白英華 黑龍江電力 2005-06-30 期刊
48 淺談網路對會計的影響 李國強 山西科技 2005-05-25 期刊
二、
1 網路會計信息安全的研究 李晉輝 山西財經大學 2012-03-01 碩士
2 基於電子商務網路財務會計發展研究 陳嘉莉 企業經濟 2012-06-25 期刊
3 網路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相關問題研究 楊曉紅 信息技術與信息化 2012-02-15 期刊
4 電子商務對會計的影響及會計的發展趨勢 吳騰烽 商業會計 2012-02-20 期刊
5 談網路會計的利弊及發展對策 劉東山 現代營銷(學苑版) 2012-09-24 14:28 期刊
6 網路信息時代會計專業期刊品牌塑造與發展研究 李笑雪 孝感學院學報 2012-12-04 14:13 期刊
7 淺議網路會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王森 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2-06-25 期刊
8 網路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研究 王偉 現代經濟信息 2012-07-08 期刊
9 網路會計發展存在的問題及防範措施 高想清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2-06-25 期刊
10 會計專業網路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劉波 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 2012-02-28 期刊
11 會計專業網路課程設計 華耀軍 時代金融 2012-02-15 期刊
12 論網路對企業會計電算化的影響 趙婧 現代商貿工業 2012-02-15 期刊
13 網路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內控風險及防範 李曉宏 當代經濟 2012-08-08 期刊
14 網路環境條件下會計檔案管理初探 李業巍 辦公室業務 2012-12-05 期刊
15 對企業網路會計信息安全的探討 趙勇 商場現代化 2012-01-10 期刊
16 現代網路環境下高校會計考核與評價體系變革探究——以南京審計學院「會計網上作業與考核系統」為例 許漢友; 楊政 會計之友 2012-01-05 期刊
17 基於網路環境下會計實踐教學平台的構建與應用研究——以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為例 董春華; 張光照 職教論壇 2012-11-25 期刊
18 對信息時代下網路會計的探討 牛瑞琴 商場現代化 2012-08-01 期刊
19 網路環境下的《基礎會計》的教學方法研究 毛遠林 科技信息 2012-10-15 期刊
20 論網路會計對傳統會計實務的影響 侯泊寒 企業導報 2012-08-30 期刊
21 淺談企業如何加強網路會計下內部控制 呂寧 商場現代化 2012-09-20 期刊
22 在網路環境下會計內部控制框架構建探討 孫敏 現代商業 2012-09-28 期刊
23 網路會計發展的幾點建議 陶桂霞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2-03-18 期刊
24 網路環境下會計核算流程的探討 呂小鳳; 王偉國 山東紡織經濟 2012-11-20 期刊
25 淺談網路時代會計的發展方向 楊陽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2-07-15 期刊
26 網路會計下的內部控制研究 馮雅妮 商業文化(上半月) 2012-05-15 期刊
27 基於網路環境下企業會計電算化的信息系統安全及對策 李先梅 信息系統工程 2012-01-20 期刊
28 信息時代對網路會計的探討 江華 商 2012-02-25 期刊
29 淺議網路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的風險控制 朱暉 現代經濟信息 2012-03-08 期刊
30 網路環境下的會計系統——網路會計 肖雲霞 科技信息 2012-05-05 期刊
31 試論傳統會計在網路會計時代面臨的挑戰及發展 王瑛 現代經濟信息 2012-08-23 期刊
32 淺談網路會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之策 徐曉萍 財經界(學術版) 2012-08-25 期刊
33 網路時代的會計 李天海 全國商情(理論研究) 2012-04-18 期刊
34 網路會計安全問題及研究對策 馬香蘭 現代營銷(學苑版) 2012-10-15 期刊
35 傳統會計模式與網路會計模式會計目標的比較及評價 張桂欣 商場現代化 2012-03-10 期刊
36 淺析網路會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趙麗娟 財經界(學術版) 2012-10-25 期刊
37 網路會計研究 孫海波 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 2012-02-28 期刊
38 論網路經濟時代的財務會計發展問題 李岩 財經界(學術版) 2012-11-25 期刊
39 網路會計特點的分析 李彥銳 綠色財會 2012-06-10 期刊
40 網路經濟時代事項會計假設的新思考 萬曉文; 趙靜 新會計 2012-05-28 期刊
41 網路環境下財務會計模式探討 宋琪 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2-08-15 期刊
42 網路環境下完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思考 馬英娟; 郭蓮 改革與戰略 2012-04-20 期刊
43 信息時代網路對會計發展的影響 陶娜 財經界(學術版) 2012-09-25 期刊
44 會計專業網路課程設計 華耀軍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2-05-16 期刊
45 網路時代多元化會計信息系統的構建 孫鐵民 東方企業文化 2012-10-08 期刊
46 網路會計研究 唐翼鋒 經濟師 2012-07-05 期刊
47 淺論網路會計是會計電算化的必然趨勢 蔡范豐 財經界(學術版) 2012-09-25 期刊
48 淺議網路環境下的電算化會計系統內部控制 熊菁璇 財經界(學術版) 2012-02-25 期刊
49 基於網路技術的會計舞弊防範與治理研究 王淑玲 財會通訊 2012-01-25 期刊
50 網路信息技術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 於明 牡丹江大學學報 2012-06-25 期刊
⑸ 求會計准則的中國特色與國際協調的文獻綜述
[摘要]會計准則的國際協調是會計准則理論的重要研究內容。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劇,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作為國際商業語言的會計,其國際協調首發在會計准則的協調。本文從會計准則的國際協調的概念、目標及方式入手,討論國際協調的標准化、規范化和前景,並對我國參與會計准則的國際協調提出一般的建議。
[關鍵詞]會計准則 國際協調 前景 建議
一.關於會計准則協調的界定
從各國的會計准則的比較來看,會計准則機構的隸屬關系、政府與法律對會計准則的制約程度、制定會計准則所依據的會計觀念、會計准則的具體內容及內容詳略等都有不同。由於各國會計准則存在的差異,因此進行會計准則間的國際協調成為必要。何謂會計准則的國際協調呢?說法不一,有會計國際協調,國際會計協調,會計國際化等,但實際上都是指會計准則的國際協調。即通過對會計慣例的變異程度加以限制從而增加其可比性的過程,它包括認識不同國家會計准則的特性,並將他們的目標進行調和,實現一定程度上的趨同化,減少或消除障礙,增加險乎之間的共同點,使之趨向可接受的程度,從而使提供的財務信息在國際上具有可比性和等同性。從這里大致可以看出會計准則國際協調的目標即使增強世界各國會計實務信息的可比性,並使之逐漸趨向一致性;會計准則國際協調的主要問題是消除障礙,藉助與一些國際性組織和專門機構的活動進行,劃定一定的差異范圍,保留某種可選擇性和折中性而實現的。
一般來說,會計准則國際協調是會計准則國際規范化或標准化進程的先行階段。這個階段是基於目前會計國家化的現實情況,為消除各國會計准則差異,促進國際經濟、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發展而不可逾越的階段。盡管人們對國際會計協調的認識不盡相同,但歸根結底,都是對各國會計准則的協調。當然,各國的種種會計差異,如會計立法差異、會計慣例差異等,也最終都要反映到會計准則上來。而會計准則的國際協調正是這種「協調」的立足點。
二.會計准則國際協調的目標
會計准則國際協調是一種有目的的國際性活動,其最終或最高目標是建立一套國際性的會計准則,用以協調各國的會計實務,這個目標實際上就是會計准則的國際標准化,表現為各國會計實務的統一性;其次才是提高各國會計信息的可比性、通過協調,在各國較好地實現其經濟目標和經濟利益的基礎上,使各國會計准則在一定的范圍或界限內趨於一致,以建立一個可比較的框架。而這個可比性目標要建立在協調各國會計組織和會計准則制定機構的關系,促進各國會計職業組織和准則制定機構合作的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各國會計職業組織和會計准則機構對各國的會計准則的形成、修訂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加強這些組織、機構之間的國際溝通和協調,有利於它們在會計准則國際協調問題上取得共識,這也是會計准則國際協調的基礎和保障。
三. 會計准則國際協調的方式
會計准則的國際協調工作,作為世界范圍的活動,所要解決的不僅是各國會計准則本身的差異,更困難的是還要面對各國會計准則差異背後的會計環境差異。其復雜性給協調工作帶來了艱巨。因此在協調過程中要結合本國情況,採用相應的協調方式。其分類有:單邊協調和多邊協調,主動協調和被動協調。所謂單邊協調,是指在協調中一方以另一方的會計准則為標准而採取協調措施,向它看齊靠攏。像我國在50年代全盤照搬或引進前蘇聯的會計制度和模式就屬此類。而多邊協調是指兩個以上的協調方分別採取不同的協調措施,努力向某一既定標准靠攏,以達到各國可接受的程度。像現在的歐盟即屬此類。這將消除各國的差異,實現資源的共享和提高就業等。所謂主動協調是指在沒有任何外界壓力或影響下,一國根據自己的利益需要而自動採取的協調行動。比如一國吸收IASC的一些准則,針對FASB中相關准則對本國准則進行改革等。而被動協調是迫於外界壓力,如不採取協調措施就會失去某種利益而不得不作為的協調行為。例如我國的會計改革迫於加入世貿的壓力,在剛起步的時候就是一種被動協調。總之,單邊協調通常是協調雙方總經濟發展程度較低、在經濟或政治或軍事上依附與對方的一方所採取的協調方式。多邊協調是在獨立、平等的各方在自願的基礎上,出於維護各方的共同利益而採取的協調行為。主動協調則是某一協調主體為了採取自己的利益或順應趨勢或自覺採取的協調方式,它通常由游離與一個大整體之外的某一協調主體,或者協調中勢力相對較弱的一方所採用。而被動協調是一方有求於另一方,或在某種程度上受制於另一方,而協調又作為交換利益的條件時,它不得不作出協調的選擇。
當然,對於協調方式的採用還需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國際經濟發展的環境和趨勢,對會計准則國際比較與分析,區分輕重緩急、難易程度等等,都是需要花很大力氣的事情。因此會計准則的協調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分階段進行,逐步推進。四。會計准則國際協調的標准化、規范化及其前景。
會計准則國際協調與國際會計准則協調兩者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國際會計准則協調是指以國際會計准則(IAS)作為統一標准,衡量並消除各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的差異,促使它們向國際會計准則靠攏的過程。而這個協調過程就是國際會計准則的過程。因此,國際會計准則協調化是各國會計准則實現標准化、規范化的途徑之 一 。 而各國會計准則要在各方認可的基點上達成一致的過程,必然要向國際化靠攏,從而達到一定的標准及規范的程度。
會計准則的國際協調活動越來越普遍,會計市場的開放性,必然帶來與國際慣例的接軌,也將為會計准則國際協調打開新的局面。但是,會計准則國際協調是一個艱巨而復雜的過程。一個國家會計准則的變更會導致其國內及其在國際上的經濟利益重新分配,直接導致改過的經濟後果的變化,因而哪個國家也不會對此輕易表態和行事。但態度的慎重不等於會計准則國際協調可能帶來的經濟發展和更大利益。一旦國際資本市場發展完善,對會計准則的國際協調必將火熱。而實際上,由於經濟國際化和區域化的客觀要求,以及在有關國際區域性的組織和有關國家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會計准則的國際協調還是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因此其前景是樂觀的,像一些國際性或區域性的職業性組織包括金融、證卷交易、會計、審計等組織,它們為維護國際競爭的公平性和促進國際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轉而積極進行國際會計准則的推行和實施,其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必將對國際准則的推行產生重大的影響。
會計准則國際性協調的功效不僅僅只表現在會計和經濟方面。通過這種協調活動,使各國政府與會計准則制訂機構產生聯合,使它們之間保持經常聯系,並使它們相互認同,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通過這種協調活動,可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增進了解,加強交往,優化國際會計的互動環境,使得政府支持會計准則國際協調,而會計准則國際協調又促進政府職能的發揮,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動機制。
五.我國參與會計准則的國際協調的建議。
由於我國國情的約束,我國會計的國際化與國際會計准則之間仍有較大差異。具體表現在一些部門或事業單位會計管理混亂,而現有的會計已遠滯後與客觀需要,會計制度方法體系的務實性與超前性脫帶。再者,缺乏對國外會計進行系統的研究,沒有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體系。一些會計學者研究西方的會計發展僅限於翻譯或介紹,沒有消化和推陳出新,很難形成自己的見解,而整個學術界學風不嚴謹,學術研究缺乏自由氣氛,短期功利主義取向嚴重,這些都阻礙了我國會計國際化的進程。對此建議如下:
1. 結合我國國情參與國際會計協調。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引進和吸收國外會計的先進思想與技術方法,結合我國制定的會計法律、法規,尋求最佳切入點,並以此來制定或實施我國的會計准則。
2. 積極參與全球或地區性會計專業團體和政府有關會計協調組織,注重國外會計的新發展和新領域,注重引進和吸收國外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等方面的做法,注重案例分析等。
3. 設立專門機構,改進和提高會計教育水平。要使會計體系的務實性研究與超前性研究相輔相成,並圍繞具有國際化精神的會計准則和體系展開配套的改革
4. 加大我國會計界與外界的交流與合作,借鑒和吸收西方國家先進的經驗與理論。
⑹ 有關會計法律法規的文獻綜述
到http://www.law-lib.com/law/lawml.asp?bbdw=&pages=40&tm1=%BB%E1%BC%C6上面看,那上面挺全,搜素也挺方便的,可以自己設定搜索范圍,限制文獻
僅顯示中央法規 僅顯示地方性法規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執行《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已廢止)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1998-5-20)
財政部、教育部關於高等學校新舊會計制度銜接問題的通知
/ 財政部 教育部(1998-5-15)
北京市會計管理辦法
/ 北京市人民政府(1998-5-15)
國家開發銀行關於修訂代理我行貸款業務會計核算手續的函
/ 國家開發銀行(1998-5-14)
企業會計准則——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
/ 財政部(1998-5-12)
關於印發《企業會計准則——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的通知
/ 財政部(1998-5-12)
中國工商銀行關於印發《中國工商銀行直屬院校會計制度》和《中國工商銀行直屬院校財務管理辦法》的通知
/ 中國工商銀行(1998-4-25)
中國農業銀行專項業務會計核算暫行辦法
/ 中國農業銀行(1998-4-25)
北京市財政局、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執行財政部《行政單位會計制度》和國家工商局《工商行政管理系統會計制度(試行)》中有關會計核算問題的通知
/ 北京市財政局等(1998-4-24)
中國建設銀行關於下發《外匯會計業務手冊》部分章節修訂稿的通知
/ 中國建設銀行(1998-4-22)
財政部關於會計師(審計)事務所終止的若幹事項的通知(已廢止)
/ 財政部(1998-4-16)
關於會計師(審計)事務所終止的若幹事項的通知I(廢止)
/ 財政部(1998-4-16)
財政部、人事部關於制止頒發地方性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證書的通知
/ 財政部 人事部(1998-4-14)
財政部關於執行證券期貨相關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與掛靠單位脫鉤的通知
/ 財政部(1998-4-9)
關於執行證券 期貨相關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與掛靠單位脫鉤的通知
/ 財政部(1998-4-7)
⑺ 管理會計論文閱讀文獻綜述怎麼寫
首先,需要將「文獻綜述( Literature Review) 」與「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區分開來。我們在選擇研究問題的時候,需要了解該問題產生的背景和來龍去脈,如「中國食品安全機制的發展歷程」、「國外政府關於食品安全的政策和問題」等等,這些內容屬於「背景描述」,關注的是現實層面的問題,嚴格講不是「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是對學術觀點和理論方法的整理。
其次,文獻綜述是評論性的( Review 就是「評論」的意思),因此要帶著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來歸納和評論文獻,而不僅僅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堆砌」。評論的主線,要按照問題展開,也就是說,別的學者是如何看待和解決你提出的問題的,他們的方法和理論是否有什麼缺陷?要是別的學者已經很完美地解決了你提出的問題,那就沒有重復研究的必要了。
文獻綜述,它是對選題閱讀工作進行進一步整理:
技巧一:瞄準主流。主流文獻,如該領域的核心期刊、經典著作、專職部門的研究報告、重要的觀點和論述等,是做文獻綜述的「必修課」。而多數大眾媒體上的相關報道或言論,雖然多少有點價值,但時間精力所限,可以從簡。
技巧二:隨時整理,如對文獻進行分類,記錄文獻信息和藏書地點。做論文的時間很長,有的文獻看過了當時不一定有用,事後想起來卻找不著了,所以有時記錄是很有必要的。對於特別重要的文獻,不妨做一個讀書筆記,摘錄其中的重要觀點和論述。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到真正開始寫論文時就積累了大量「干貨」,可以隨時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問題來組織文獻綜述。 有學者說:「文獻綜述就像是在文獻的叢林中開辟道路,這條道路本來就是要指向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是直線距離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風景頗多,迷戀風景的人便往往繞行於迤邐的叢林中,反而「亂花漸欲迷人眼」,找不到問題主線了。因此,在做文獻綜述時,頭腦時刻要清醒:我要解決什麼問題,人家是怎麼解決問題的,說的有沒有道理,就行了」。
⑻ 環境會計信息管理 文獻綜述
財政部對100戶經社會審計機構審計的國有企業1998年度會計報表進行抽審,發現大多數企業主要會計要素的核算存在偏差。其中:81戶企業存在資產不實問題,共虛列資產37.61億元;83戶企業存在所有者權益不實問題,共虛列所有者權益26.12億元;89戶企業存在損益不實問題,共虛列利潤27.47億元。①顯然,會計信息失真已成為相當普遍的現象。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下稱新《會計法》),標志著我國加大會計信息管制的力度。那麼,會計信息管制的理論基礎是什麼?會計信息管制有哪些經濟功能?會計信息管制有沒有負面效應?會計信息管制要不要堅持適度原則?本文試從經濟學的角度加以剖析,一孔之見,旨在引玉。
一、會計值息管制:理論基礎
會計信息管制即為政府對會計信息市場的干預,包括對會計信息的供求關系及會計信息質量、數量與表現形式的管制(吳聯生,2000)。
會計信息管制的理論基礎是管制經濟學(Economics of regulation)。管制經濟學是研究誰從管製得益,誰因管制受損,管制會採取什麼形式,以及管制對資源配置影響的一種理論。管制經濟學由斯蒂格勒首創。管制經濟學的一個首要問題是:為什麼會產生管制?關於這一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公共利益論。認為管制是政府對一種公共需要的反應。因為,市場是脆弱的,如果放任自流就會趨向不公正和低效率,而政府管制是對社會的公正和效率需求所作的無代價、有效和仁慈的反應。此外,管制符合公共利益還因為需要保護稀缺資源。如有限的收音機波段數目導致了對電波波長的管制。
早期,在會計藝術論(Art)思想的支配下,鬆散的、不規范的、放任自流的會計實務,終於釀成1929年證券市場的崩潰和蕭條。自1934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成立以後,便致力於證券市場的會計信息管制。
2、自然壟斷論。在西方市場經濟中,國家有時對某些行業的價格和進入實行全行業管制,只允許一家壟斷全部生產,人們把這稱作自然壟斷。在非管制的會計信息市場中,公司是會計信息的壟斷供給者,不僅限制會計信息的生產,而且以壟斷價格出售會計信息。強制披露會計信息,可大大節約使用者的成本,因為讓每個人都去購買同一信息,將導致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3、市場失靈論。簡單地講,市場失靈就是指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低效率。市場失靈與外部性、公共產品的存在及信息不對稱等因素有關。對市場失靈的分析構成了現代福利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布欽南(1989)指出:「本世紀中葉出現的理論福利經濟學就是『市場失靈理論』,而在本世紀下半葉出現的公共選擇理論則是『政府失靈理論』」。由於市場不可能實現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un)①,政府的管制和干預就十分必要。
由於外部性和搭便車的存在,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公共產品總是供應不足的。會計信息是公共產品,會計信息管制可以保證會計信息的生產供應。
二、會計信息管制:經濟功能
廣義地看,會計信息管制具有四種形式:法律管制(證券法、會計法等)、准則管制(基本會計准則和具體會計准則)、制度管制(企業會計制度)和道德管制(職業道德守則)。法律管制、准則管制和制度管制是他律,道德管制是自律。可見,會計信息管制是他律與自律的辯證統一。目前我國會計信息管制體系為會計法——會計准則(會計制度)——基礎工作規范。會計信息管制有效地減弱了信息不對稱,促進資本市場公平和富有效率,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增進,直至帕累托最優。
1、會計信息數量管制:減弱會計信息不對稱。在會計信息市場中,管理當局比股東擁有較多的私人信息,大股東比小股東擁有較多的私人信息,管理當局為一己之利常操縱利潤,粉飾財務報表,造成投資者決策失誤。會計信息數量管制堅持充分披露原則,財務報表不得有重大遺漏,這樣盡可能減少管理當局的私有信息,減弱會計信息不對稱。比如銀行業以風險為基礎,將貸款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分別計提特別呆帳准備金,銀行資產剔除壞帳後的實有資產要向社會披露,這就體現了會計的謹慎原則和充分披露原則,有助於投資者分析評估銀行的資產質量和風險狀況。
2、會計信息質量管制:實現資源配置帕累托最優。會計信息不是無謂的數字組合,而具有深刻的經濟後果,會計信息質量管制就是要求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具備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和一致性,不得虛假陳述和嚴重誤導,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才能作為投資者決策的依據,可以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
3、會計信息表現形式管制:會計信息披露電子化。21世紀,由於網路銀行和電子貨幣的崛起,互聯網等現代通訊手段的普及,巨額資金的劃轉在瞬間即可完成。因為及時的信息才是最相關的,決策的瞬時性要求會計信息應具備電子化、實時化的特點。令人欣慰的是,許多國家已經進行有益的探索。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於1983年開始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公司會計資料庫,名為「電子數據採集、分析和提取系統」(EDGAR),與interne相聯,從而每個能進入internet網的人均能使用該資料庫中的數據,該系統已於1992年正式運行,標志著會計呈報進入電子化、實時化階段。
中國證監會規定,上市公司應將年度報告全文登載於中國證監會指定的國際互聯網網站上,表明我國證券市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開始邁向電子化,既順應全球網路化的發展趨勢,又提高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質量。盡管如此,會計信息管制的效果尚有待實踐的檢驗。
三、會計信息管制:負面效應
1、會計信息管制形成「競爭劣勢」。會計信息管制會使企業商業秘密外泄,披露可能降低企業獲取創新活動利益的能力。如石油勘探、產品開發、研究與開發、產品成本等,通常稱之為披露的「競爭劣勢」。同樣,信息披露可能改變管理當局願意去做的風險回報權衡,如果管理當局認為與預測出現重大偏差相關聯的法律責任越大,它就可能改變所接受項目的性質,使盈利可以更加穩定和更具可預測性。
2、會計信息管制會產生尋租行為。會計信息管制是一個政治過程,它與尋租過程往往交織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講,尋求管制的過程也是一個尋租的過程,會計信息管制的范圍越廣,其尋租的空間也越大。比如,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在制訂關於石油、天然氣行業財務會計准則(FAS19)時,對廢井成本採用「成功法」進行一次攤銷,顯然,這樣使得一些小企業早期的財務報表不太「美觀」,從而影響到這些中小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尋求資本。為此,石油、天然氣行業的中小企業家們通過游說,藉助於國會的力量,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否決了這一準則,從而迫使FASB允許採用「成功法」、「遞延法」等多種方法。
3、會計信息管制形成會計信息生產過剩。在管制的市場中,由於會計信息是公共物品,它的消費是無成本的,通常會計信息消費者會高估其需求或偏好,因而會計信息往往會呈現生產過剩的趨勢。
對資本市場來說,強制披露制度或許不是一個有效的信息傳遞途徑,它毫無目的地把投資者不想要的信息硬塞給了他們。
喬旭東(1999)研究表明,我國會計信息需求小於會計信息供給,由於會計改革的重心往往放在會計信息供給機制的構建方面,忽視了對於會計信息需求主體的培育,從而導致會計信息的使用效率相對低下,使用效果不佳。我國目前正處於會計信息供給相對過剩,而會計信息需求相對不足的階段。
4、會計信息管制可能造成效率很失。Gerwig(1962)研究發現,由聯邦動力委員會的審查過程所帶來的行政管製成本(包括拖延),使得州際銷售的天然氣價格比州內銷售的價格高5%-6%。同樣地,會計信息管制也會帶來拖延等行政管理成本,比如有些會計准則遲遲不出台,使得上市公司和CPA在處理新會計(審計)業務時無所適從,造成效率損失。
5、會計信息管制不利於會計國際化。經濟全球化必將導致世界資本市場的一體化,會計國際化正在成為一種潮流。1995年,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IOSCO)批准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IASC)的「核心准則」(core standards)協議,准備將其用作跨國上市的公司提供財務報表的准則。而IASC於1998年12月所公布的「未來的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Shaping IASC for the Future)的報告,已經將國際會計准則(IAS)視為對所有上市公司具有約束力,並在進行將其用於不上市的中、小企業的准備,並且期望未來能涉及非盈利組織問題。在核心准則最終被IOSCO批准之前,採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加以限制乃至阻止其通過,是SEC所必須要採取的對策。
不同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背景各異,會計信息管制必然體現國家特色,呈現會計本土化特徵。體現國家特色的會計信息管制不利於會計國際化。
四、會計信息適度管制:理性的選擇
會計信息適度控制就是規定公司披露基本信息,鼓勵披露其他信息(比如非財務信息、前瞻性信息),但披露的會計信息一定要具有質量特徵,即具備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和一致性,不能有重大遺囑、虛假陳述和嚴重誤導。但是,以下兩種會計信息則認為是不宜管制的。
1、商業秘密。商業秘密的外泄易造成企業處於「競爭劣勢」,不僅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而且阻礙技術創新和社會發展進步。
2、盈利預測信息。盈利預測信息的品質至關重要,但是,由於樣本和變數的選取不一定有代表性,基本假設不一定真正符合實際,選用的會計政策不一定一致,使預測結果不一定與實際相吻合,甚至有較大偏差。如果強制披露此類信息,只能使公司及其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處於被動,面臨訴訟風險。1996年「六大」會計師事務所花在訴訟方面的成本為10億美元。
為提高會計信息管制的效果,還要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和職業判斷能力。財政部對100戶國有企業1998年度會計報表抽查發現,八成企業的報表失實,而實施審計的82家社會審計機構共出具99份審計報告,無保留意見報告為61份。可見,一些社會審計機構存在違規執業的情況。
注冊會計師提供高質量的審計服務,可提高會計信息管制的效果。分析表明,在會計信息管制過程中,堅持「過猶不及」的適度原則是符合會計歷史發展規律的理性選擇。
⑼ 請給一片關於「提高會計職業道德方法」的文獻綜述!
一、會計職業道德的概念
會計職業道德是指在會計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體現會計職業特徵的、調整會計職業關系的職業行為准則和規范。
會計職業道德的含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職業道德是調整會計職業活動利益關系的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職業活動中的各種經濟關系日趨復雜,這些經濟關系的實質是經濟利益關系。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各經濟主體的利益與國家利益、社會公眾利益時常發生沖突。會計職業道德可以配合國家法律制度,調整職業關系中的經濟利益關系,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會計職業道德允許個人和各經濟主體獲取合法的自身利益,但反對通過損害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而獲取違法利益。
2.會計職業道德具有相對穩定性。會計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經濟學科,是為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維護社會公眾利益服務的。市場經濟的客觀性是通過價值規律表現出來的。任何社會和個人,對於客觀經濟規律,只能在認識的基礎上,去主動適應、掌握和運用它,而不能去改造它,更不能違背它。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作為對單位經濟業務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會計,會計標準的設計,會計政策的制定,會計方法的選擇,都必須遵循其內在的客觀經濟規律和要求。正由於人們面對的是共同的客觀經濟規律,因此,會計職業道德主要依附於歷史繼承性和經濟規律,在社會經濟關系不斷的變遷中,保持自己的相對穩定性。沒有任何一個社會制度能夠容忍虛假會計信息,也沒有任何一個經濟主體會允許會計人員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單位的商業秘密,會計人員在職業活動中誠實守信、客觀公正等是會計職業的普遍要求。
3.會計職業道德具有廣泛的社會性。會計職業道德是人們對會計職業行為的客觀要求。從受託責任觀念出發,會計目標決定了會計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尤其是隨著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會計不僅要為政府機構、企業管理層、金融機構等提供符合質量要求的會計信息,而且要為投資者、債權人及社會公眾服務。醫生職業道德的優劣影響的是一個或幾個患者,而會計因其服務對象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提供的會計信息是公共產品,所以會計職業道德的優劣將影響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廣廈(銀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銀廣廈)會計造假丑聞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該上市公司通過偽造購銷合同、偽造出口報關單、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偽造免稅文件和偽造金融票據等手段,虛構巨額利潤7.45億元。該公司的股票在其會計造假丑聞敗露後股價大幅下跌,使廣大股東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嚴重干擾了社會經濟的正常秩序。可見,會計信息質量直接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秩序的健康運行,會計職業道德必將受到社會關注,具有廣泛的社會性。
二、會計職業道德的作用
會計職業道德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職業道德是對會計法律制度的重要補充。會計法律制度是會計職業道德的最低要求,會計職業道德是對會計法律規范的重要補充,其作用是其他會計法律制度所不能替代的。例如,會計法律只能對會計人員不得違法的行為作出規定,不宜對他們如何愛崗敬業、提高技能、強化服務等提出具體要求,但是,如果會計人員缺乏愛崗敬業的熱情和態度,沒有必要的職業技能和服務意識,則很難保證會計信息達到真實、完整的法定要求。很顯然,會計職業道德可以對此起很重要的輔助和補充作用。
2.會計職業道德是規范會計行為的基礎。動機是行為的先導,有什麼樣的動機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會計行為是由內心信念來支配的,信念的善與惡將導致行為的是與非。會計職業道德對會計的行為動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如誠實守信、客觀公正等,引導、規勸、約束會計人員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遵循職業道德要求,從而達到規范會計行為的目的。
3.會計職業道德是實現會計目標的重要保證。從會計職業關系角度講,會計目標就是為會計職業關系中的各個服務對象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能否為這些服務對象及時提供相關的、可靠的會計信息,取決於會計職業者能否嚴格履行職業行為准則。如果會計職業者故意或非故意地提供了不充分、不可靠的會計信息,會嚴重背離會計目標,造成會計信息嚴重失真,使服務對象的決策失誤,甚至導致社會經濟秩序混亂。因此,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約束著會計人員的職業行為,是實現會計目標的重要保證。
4.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人員提高素質的內在要求。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對會計職業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人員素質的重要體現。一個高素質的會計人員應當做到愛崗敬業、提高專業勝任能力,這不僅是會計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也是會計職業者遵循會計職業道德的可靠保證。倡導會計職業道德,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並結合會計職業活動,引導會計職業者進一步加強自我修養,提高專業勝任能力,有利於促進會計職業者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
一、會計職業道德的概念
會計職業道德是指在會計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體現會計職業特徵的、調整會計職業關系的職業行為准則和規范。
會計職業道德的含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職業道德是調整會計職業活動利益關系的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職業活動中的各種經濟關系日趨復雜,這些經濟關系的實質是經濟利益關系。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各經濟主體的利益與國家利益、社會公眾利益時常發生沖突。會計職業道德可以配合國家法律制度,調整職業關系中的經濟利益關系,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會計職業道德允許個人和各經濟主體獲取合法的自身利益,但反對通過損害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而獲取違法利益。
2.會計職業道德具有相對穩定性。會計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經濟學科,是為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維護社會公眾利益服務的。市場經濟的客觀性是通過價值規律表現出來的。任何社會和個人,對於客觀經濟規律,只能在認識的基礎上,去主動適應、掌握和運用它,而不能去改造它,更不能違背它。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作為對單位經濟業務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會計,會計標準的設計,會計政策的制定,會計方法的選擇,都必須遵循其內在的客觀經濟規律和要求。正由於人們面對的是共同的客觀經濟規律,因此,會計職業道德主要依附於歷史繼承性和經濟規律,在社會經濟關系不斷的變遷中,保持自己的相對穩定性。沒有任何一個社會制度能夠容忍虛假會計信息,也沒有任何一個經濟主體會允許會計人員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單位的商業秘密,會計人員在職業活動中誠實守信、客觀公正等是會計職業的普遍要求。
3.會計職業道德具有廣泛的社會性。會計職業道德是人們對會計職業行為的客觀要求。從受託責任觀念出發,會計目標決定了會計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尤其是隨著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會計不僅要為政府機構、企業管理層、金融機構等提供符合質量要求的會計信息,而且要為投資者、債權人及社會公眾服務。醫生職業道德的優劣影響的是一個或幾個患者,而會計因其服務對象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提供的會計信息是公共產品,所以會計職業道德的優劣將影響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廣廈(銀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銀廣廈)會計造假丑聞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該上市公司通過偽造購銷合同、偽造出口報關單、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偽造免稅文件和偽造金融票據等手段,虛構巨額利潤7.45億元。該公司的股票在其會計造假丑聞敗露後股價大幅下跌,使廣大股東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嚴重干擾了社會經濟的正常秩序。可見,會計信息質量直接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秩序的健康運行,會計職業道德必將受到社會關注,具有廣泛的社會性。
二、會計職業道德的作用
會計職業道德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職業道德是對會計法律制度的重要補充。會計法律制度是會計職業道德的最低要求,會計職業道德是對會計法律規范的重要補充,其作用是其他會計法律制度所不能替代的。例如,會計法律只能對會計人員不得違法的行為作出規定,不宜對他們如何愛崗敬業、提高技能、強化服務等提出具體要求,但是,如果會計人員缺乏愛崗敬業的熱情和態度,沒有必要的職業技能和服務意識,則很難保證會計信息達到真實、完整的法定要求。很顯然,會計職業道德可以對此起很重要的輔助和補充作用。
2.會計職業道德是規范會計行為的基礎。動機是行為的先導,有什麼樣的動機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會計行為是由內心信念來支配的,信念的善與惡將導致行為的是與非。會計職業道德對會計的行為動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如誠實守信、客觀公正等,引導、規勸、約束會計人員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遵循職業道德要求,從而達到規范會計行為的目的。
3.會計職業道德是實現會計目標的重要保證。從會計職業關系角度講,會計目標就是為會計職業關系中的各個服務對象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能否為這些服務對象及時提供相關的、可靠的會計信息,取決於會計職業者能否嚴格履行職業行為准則。如果會計職業者故意或非故意地提供了不充分、不可靠的會計信息,會嚴重背離會計目標,造成會計信息嚴重失真,使服務對象的決策失誤,甚至導致社會經濟秩序混亂。因此,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約束著會計人員的職業行為,是實現會計目標的重要保證。
4.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人員提高素質的內在要求。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對會計職業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人員素質的重要體現。一個高素質的會計人員應當做到愛崗敬業、提高專業勝任能力,這不僅是會計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也是會計職業者遵循會計職業道德的可靠保證。倡導會計職業道德,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並結合會計職業活動,引導會計職業者進一步加強自我修養,提高專業勝任能力,有利於促進會計職業者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
⑽ 求全面預算文獻綜述的範文
文 獻 綜 述
——淺談企業的全面預算管理
摘 要:
從所周知,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預算管理在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此,我們將根據不同專家、學者對全面預算管理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地位的闡述,說明預算管理在國家及企業管理中作用。然後,對我國現今的預算管理現狀進行分析。從中,我們可以得出我們有必要針對具體的公司進行分析的結論。
關鍵字:預算管理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集團涌現。企業集團管理不能僅限於集團總部,還必須關注對其子公司、分公司以及其他成員企業的管理與控制,整個企業集團的財務控制十分重要,集團企業財務控制的實施需要總部對各子公司和分公司的計劃、監督、檢查和考核,而預算管理是這些工作的核心。
根據有關統計資料,在美國90%以上的企業都要求實施預算管理,歐洲一些國家甚至要求100%的企業都做預算。在我國,財政部於2002 年4 月發布了《關於企業實行財務預算管理的指導意見》。由於是指導性意見,不具有強制性,很多企業並沒有真正執行。2007 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審議通過了《中央企業財務預算管理暫行辦法》,自2007 年6 月25 日起實行。其中《中央企業財務預算管理暫行辦法》第三、第四指出:「企業財務預算實質是企業預算和決策的基礎上,圍繞戰略規劃,對預算年度內企業各類經濟資源和經營行為合理預計、測算並進行財務控制和監督的活動」、「企業應當建立財務預算管理制度......推行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即要求中央企業實行全面財務預算管理。該辦法具有了一定的強制性,但僅僅局限於中央企業,並且辦法初衷是如何計劃和控制對國有資產的管理,並沒有形成企業的主體意識和管理思想。我國大多數企業雖然認識到了財務預算管理的重要性,但企業預算管理仍然存在許多認識和實務的盲區,在科學性、全面性、合理性方面有待改善。很多企業尚未認識到實行財務預算管理不僅是管理方法的變革,更是管理思想、原則及基本理念的轉變。所以,我們有必要對企業的預算管理進行全面的研究,從而得出一個比較符合自身企業發展的預算管理體制。
一、全面預算管理的基本概念
預算的觀念最早產生於1215年英皇簽署的《大憲法》,《大憲法》中規定:英皇未獲得議會同意不得征稅。從中我們可以得出:關於的預算這個概念已經有著悠久的歷史,想當然學術界對此也有著許多不同的觀點和表述。
下面從中西方對預算以及預算管理的定義來理解其涵義。
1、美國會計學教授Hansen和Mowen認為預算是制定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是面向未來的財務計劃,它確定了目標及實現這些目標應採取的行動。
2、在安達信的「全球最佳實務資料庫」(Global Best Practice)中對預算的定義是:預算是一種系統的方法,用來分配企業的財務、實物及人力等資源管理,以實現企業既定的戰略目標,企業可以通過預算來監控戰略目標的實施進度,有助於控制開支,並預測企業的現金流量與利潤。
3、在美國會計學者布洛切等著的《成本管理——經營控制與管理控制》中將預算定義為:預算是企業經營活動的數量計劃,確定企業在預算期內為實現企業目標所需的資源和應進行的活動,包括計劃活動的財務和非財務兩方面。
4、中國財務部在其下達的文件中將預算管理定義為:預算管理是利用預算對企業內部各部門、各單位的各種財務和非財務資源進行分配、考核、控制,一邊有效地組織和協調企業 生產經營活動,完成既定的經營目標。而財務預算是在預算和決策的基礎上,圍繞企業戰略目標,對一定時期內企業資金取得和投放、各項收入和支出、企業經營成果及其分配等資金運動所作的具體安排。
5、由財務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編的《財務成本管理》中對預算的定義為:預算是計劃工作的成果,它既是決策的具體化 ,又是控制生產經營活動的依據。傳統上被看成是控制支出的工具,新觀念將其看成是「使企業的資源獲得最大生產率和獲利率的一種方法。」
從以上的定義中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發展、企業管理理論不斷創新,預算管理的內涵也有很大的延伸,它不僅僅是企業內部財務管理的一部分,而是兼具資源分配、控制與激勵和考評的全面管理體制。並且要求企業越來越重視整體發展戰略在全面預算管理的指導性作用。
在此,我們可以對現今全面預算管理的概念進行概述,即全面預算管理是指在企業管理中,對與企業的存續相關的投資活動、經營活動和財務活動的未來情況進行預期並控制的管理行動及其制度安排,包括預算編制、執行、調整、監控與考核的全過程。
二、全面預算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根據學者所研究的重點不同,大家對預算管理的作用理解也有著不同側重點。
劉德華在《企業全面預算管理》中對全面預算管理的意義進行的闡述,主要內容為:
1、全面預算管理是企業內部管理控制的一種主要方法。它的內容十分豐富,並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指導意義。全面預算管理是涉及融資、投資、生產經營及財務的系統工程,它包括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和考核評價等環節,是企業戰略與日常經營的鏈接點。
2、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就是要讓企業所有的資源達到最合理配置,有計劃地高效、協調開展企業的所有經營活動,其意義十分廣泛。首先,全面預算是一項科學的控制行為;其次,全面預算管理為管理信息網路化提供了節點;再次,全面預算管理的方法,確定了預算方案的准確性;最後,全面預算通過提高績效考核的效率、加強風險控制、合理分配資源提高公司戰略管理水平。
3、培養編制全面預算的人才是企業實施全面預算的必要前提。全面預算的編制和管理是一門技術性很強工作,需要在實踐中加以引導、培訓和學習,並不斷充實、創新。各級管理人員特別是公司高層管理者,是全面預算的推動力,如果他們認識到位了、掌握了,消除了誤區和盲區,全面預算管理才能落實到實處,才能實現從經驗管理到科學管理的過渡。
汪寶權在《企業全面預算管理之探討》中說明了發展全面預算管理成為企業集團實施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主要基於以下因素:
1.全面預算管理為企業所有人對企業實施科學有效的監督提供了基本依據和平台,有利於資產管理人履行企業管理職責,規范了經理人的管理行為,也有利於對經營者業績的評價和考核。
2.全面預算管理為企業實施戰略管理提供了基礎條件。企業執行的計劃管理、生產管理、財務管理、技術管理等都是子系統管理、部門單位管理,不能從企業戰略高度上整合資源和聚合力量,只有全面預算管理才能更好地協調作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之間的關系,確保企業戰略規劃的貫徹執行和預定經營目標的實現。
3.全面預算管理有利於解決困擾經營者集權控制與分權管理之間的矛盾,企業全面預算管理也有利於企業經營預警機制的建立,有利於細化和落實企業的利潤、資金、成本費用、業務量等目標責任,有利於挖掘企業資源潛力而實現協同效應。促進企業管理者加強基礎管理,有利於發現管理中的漏洞,從而改進工作。
雖然他們所研究的側重帶你有所不同,但是我可以總結出全面預算管理的總的作用為:
1、全面預算管理是預算管理理論的重要發展與完善,具有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的「三全」特性,從最初的計劃、協調,發展到現在的兼具控制、激勵、評價等功能為一體的一種綜合貫徹企業經營戰略的管理機制。
2、全面預算管理是企業戰略遠景的具體實施。預算管理是企業戰略管理的重要組成,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的調整與控制;同時也是戰略遠景的進一步落實,是降低企業經營風險、提高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有效方式。
3、全面預算整合了企業所掌握的經濟資源。體現了資源的聚集整合性和管理的協同性,有利於實現企業整體利益最大化,提升企業價值。
三、我國全面預算管理的現狀
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綜述,我可以從中得出我國企業全面預算管理的現實狀況,我將在下面針對不同學者、專家的觀點進行簡要概述:
彭成勤在《企業全面預算管理的現狀及對策》中闡明企業全面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主要是:
(一)全面預算管理組織機構不完善
全面預算一般應建立最高管理機構預算管理委員會,在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董事會領導下工作。而我國大多數企業沒有預算管理委員會,預算的編制和執行由財務部門負責。這一方面降低了預算的權威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預算的獨立性。有些企業形式上成立了預算管理委員會,但未能履行預算管理機構的職能;作為預算執行機構的各成本中心本應是預算編制的基礎單位,但預算部幾乎包攬了絕大部分的預算編制工作,其他預算執行部門不參與或很少參與預算編制工作。
(二)預算目標方面的不足
企業忽視發展規劃與年度預算的銜接,導致預算目標與公司中長期發展戰略脫節,預算目標下達時點滯後,或預算編制的不及時,或預算編制和執行甚至會先於預算目標的下達,直接導致預算的不準確性;預算執行部門對預算目標缺乏全面了解,導致預算認識偏差;預算編制時,對內外部經濟因素的影響重視不夠,導致預測偏差較大,不切實際的預算目標,有可能導致短期行為。預算以單一財務目標居多,而對影響財務目標實現的經營目標缺乏一個合理的考核指標,從而使得財務目標的實現是一種短期行為,失去了長遠的支持力量。
(三)預算編制方法模式化
預算編制是企業整個預算管理的起點,也是關鍵環節。企業採用編制預算的方法不同,對預算目標的實現和效果就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西方國家編制預算時經常採用固定預算、彈性預算、滾動預算、零基預算和概率預算等方法,不同的預算編制方法對應不同的經濟狀況。而我國多數企業均採用增量或減量預算編制方法,方式方法較為單一。企業應按照實施全面預算管理的目的,在編制預算時,採用的預算編制方法必須因地制宜、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不能將預算編制方法單一化、模式化。
(四)預算管理缺少事中控制
預算管理一般僅年初制定了年度計劃,年度中期和期末再開會總結一下,但在中期缺少及時控制。預算管理手段還不先進,管理制度不完善,以事後控制為主,缺乏事前、事中控制。預算分析僅限於財務數據對比,缺乏業務部門的參與,缺乏問題的原因剖析、改進方案的追蹤反饋等。
(五)缺乏有效的考核與激勵措施
考核指標的設置,比較重視財務業績指標的考核而忽視了非財務業績指標的考核;考核和獎懲措施不到位,導致企業預算目標無法很好實現。預算考核未落實到具體責任中心,薪酬激勵與公司預算目標不匹配,預算目標與考核「兩張皮」。 考核方有時根據自己主觀判斷人為調整指標,挫傷了被考核方的利益,影響了預算的約束和激勵作用。
李曉鵬在《如何加強集團企業全面預算管理》中對我國企業的全面預算管理進行了現狀分析,主要問題如下:
(一)預算編制復雜漫長,缺乏准確性
許多大型企業全面預算編制周期過長,而且全面預算流於形式,使其執行結果與年初的預算目標相去甚遠,已經失去對企業經營的指導作用,導致企業各部門對全面預算失去信心,敷衍了事。
(二)全面預算組織機構不健全
很多企業雖然執行了全面預算,由於高級管理者對全面預算管理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致使預算機構設置不全面、預算嚴肅性較差、預算相關配套制度不健全及信息化投入不足等。
(三)缺乏全面預算專業管理能力
建立一套真正適合企業的有價值的預算管理體系,企業需要一批專業的預算管理人才。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企業集團的專業人才只是集中在集團總部,而不能延伸到集團下屬的具體管理業務單元。專業能力不足導致預算管理體系缺乏科學性和指導性,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我國的預算管理制度以日漸發展,並越來越完善,但是還是存在這許多的問題。
四、國外對全面預算管理研究的發展
預算管理同其它理論或學科一樣,也是伴隨實踐活動的需要,特別是企業管理實踐的需要,經過許多人探索、總結和研究而逐步形成和發展期來的。預算管理在西方企業中的應用及發展始於19世紀末,其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個階段:
⑴成本預算管理階段
美國是最早將預算作為管理手段應用於企業的,它被首先應用於廣告費分配 (APPropriation)上《》。1911年,泰羅出版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借鑒泰羅的科學管理思想。一些企業採用了「標准成本」、「差異分析」等專門方法運用於產品成本控制,這就是預算管理思想和方法在美國企業運用的最初形態。
1921年美國政府頒布了《預算與會計法案》(The Budget and Accounting Act),該法案實施後,效果良好。1922年,麥金內 (McKinney)出版了《預算控制》一書,將成本預算管理理論和方法從控制角度進行詳細的介紹,標志著成本預算管理理論開始形成。1925年德國Lehmaun.M.R在其所著的《工業成本計算》一書中論述了企業經營計劃的內容。1930年,他又出版了《企業經濟計劃—商業預算》一書,進一步豐富了成本預算管理理論『2』。
在預算管理的產生期,成本預算主要作為產品成本和費用控制的管理手段,並從屬於企業的會計體系,具有狹隘性。
⑵財務計劃階段
自20世紀20年代,企業預算管理先後受到會計理論及其他管理思想發展的影響,在內容、方法上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2,。預算管理吸收了自20世紀2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些專門用來提高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的方法,建立起了許多量化的財務管理模式,以幫助管理.當局進行預測、決策、組織和控制生產經營,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如變動成本計演算法、盈虧平衡分析、彈性計劃等,特別是盈虧平衡點分析理論的形成,成為企業對經濟活動進行協調和控制的重要依據。
此階段的預算管理,在內容上大大超出了成本預算的范圍,理論和方法上進一步成熟,我們將其稱之為「財務計劃」預算管理階段。財務計劃相對於成本預算,大大強化了其協調功能,是全面預算管理的雛形。
⑶以目標利潤為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階段
早在20世紀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的經濟衰退給美國許多工商企業帶來了毀滅性的影響,但一些大公司如通用汽車公司、杜邦公司、通用電器公司對這一次危機做出了反應:發展了一套能夠按照仔細預測而得到的需求量來規劃和調整其產品流量的方法和分配資源的程序,預算管理的內容向業務領域延伸,財務預算逐步發展演變為全面預算這一綜合性的管理系統。錢德勒在其《看得見的手一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一書中對全面預算管理在美國企業最初運用的功能、以及全面預算管理在西方現代工商企業的成熟與發展中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進行了全面的闡述【3』。著名管理學教授戴維•奧利認為,「全面預算管理是為數不多的幾個能把組織的所有關鍵問題融合於一個體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4』。
⑷以戰略為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階段
全面預算自加世紀20年代運用於西方少數大型工業企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功,至加世紀60年代則幾乎成為西方所有大公司內部固定的績效合同(Fixed performance contract)【」,20世紀70年代初,接受了更精細財務勺11練的新一代企業領導人更是依賴於財務預算目標和激勵來驅動績效的提高,從而取代了諸如生產效率和營銷效率之類的指標。到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情況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很多企業領導人開始意識到:預算管理是一把雙刃劍。瑞典商業銀行等一批企業的成功管理實踐,促使人們對傳統的以目標利潤為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的反思,人們意識到預算管理必須突破片面追求短期利潤的短期思維,以戰略為導向,將信息技術網路、流程再造、平衡計分卡、作業成本法等新興的管理工具有效的結合,才能重新煥發其生命力。因而,在西方的預算管理理論和實踐中,以戰略為導向的預算管理思想逐漸取代傳統的以目標利潤為導向的預算管理思想,正如英國GKN集團給預算重新所下的定義:「預算不是會計師為會計目的而准備的會計工具,而是為確保集團戰略目標實現的組織手段」『7』。
五、現代西方全面預算管理綜述
著名管理學教授David Otley認為全面預算管理是為數不多的能把組織的所有關鍵問題融合於一個體系之中的管理控制系統之一。20世紀80年代的一項對美國400家大型公司的調查研究表明,當時幾乎所有的大型美國公司都運用了全面預算管理這一方法。可以說,推行全面預算管理是發達國家成功企業多年積累的經驗之一,對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強競爭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外企業全面預算管理的經驗已經很成熟,尤其是在預算目標和預算編制方法方面值得我們效仿。
1..在西方企業預算管理中,預算目標通常有主目標和從目標之別
企業預算目標在理論上可以作出各種不同的劃分,但在實踐上,企業預算的總目標總要依據其性質、時間和規模,在企業組織內的各個等級層次和部門之間被分解,以使企業的每一個管理層次都能在相應的業務、職責和許可權范圍內,為實現企業總目標做出貢獻。另外,西方企業在制定長期預算的具體目標時,組織目標和人事目標都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在日本和德國的企業中,人事目標及其預算很是受到重視。組織目標包括企業規模擴大、經營方式調整、企業組織結構、管理體制等;人事目標包括員工素質、素質結構、職工培訓、勞動方式調整等,這些目標都應有相應的正式預算來保證。
2.國外企業預算的編制技巧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強化對企業內部預算單位的設計與規劃企業內部預算單位的劃分與確認,涉及到企業組織形式,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預算編制的工作量和預算管理的實際效果。
(2)確保預算彈性尤為重要
企業必須使各種預算富有較大的彈性。目前,美國、日本和西歐的許多企業,已不像過去那樣只有一個預算,而是在每一個方面都制定幾套方案,以應付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比如某企業制定三套短期預算:一是「激進的」預算;二是「基本的」預算;三是「保守的」預算。
(3)計算機辦公自動化設備廣泛應用於預算管理過程
在編制預算過程中,往往事前考慮的各種假設條件或目標要進行修改,利用計算機編制預算,可以把各種需要修改的數據輸入計算機,並可以很快得出各種不同的預算方案。世界上最早的企業管理軟體是1957年在美國出現的,稱為製造資源預算系統(MRP),這個系統實現了資金和物流的統一管理。到了80年代後期,
隨著生產過程的調整、競爭空間的擴大等等,促成企業資源預算系統(ERP)應運而生。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E-budgeting技術使得企業可以設計一個預算網路系統,整體企業集團以及所屬分公司可以通過網路進入預算編制系統,使預算管理更有效率。如今,越來越多的預算軟體應用於預算管理中,並且軟體集成能力、系統安全性和穩定性等指標上表現良好,是我國需要學習的地方。
六、結論
根據上述資料,我們可以知道開展全面預算管理,對於一個企業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和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我國預算管理還不夠成熟,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企業的全面預算管理制度進行研究,並且針對具體環境和具體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完善全面預算管理制度。還要做好開展全面預算的宣傳工作,使群面預算管理在各企業、單位得到應有的重視,充分發揮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德華.企業全面預算管理.現代服務:中國科技信息. 2006年第15期.
[2]汪寶權.企業全面預算管理之探討.財會. 2009第2期.
[3]彭成勤.企業全面預算管理的現狀及對策.商業經濟. 2009年第四期.
[4]李曉鵬.如何加強集團企業全面預算管理.財經縱橫. 2010.
[5]小林健吾著.企業預算管理,台北:台華工商出版公司. 1998年.
[6]錢德勒著.看得見的手一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商務印書館. 1997年.
[7]周建勛.鄭春菊.財務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會計之友.2009年第5期中:起11——止12頁
[8]趙曉娟.企業全面預算管理的問題及建議.山西財稅:企業視角.2009
[9]程隆雲.何鵬.機遇戰略和組織的預算管理體系的構建.Commercial Accounting 2009•7•14期:起50——止51頁
[10]胡如月.關於全面預算管理與企業戰略關系的探討.經營與管理.2009.11.第16卷第9期:起22——止23頁
[11]魏春奇.構建以戰略為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制度.會計之友.2007年第10期上:起10——止11頁
[12]趙靜.企業財務預算管理的探討.交通會計.2008.12第257期:起48——止51頁
[13]李雅珍.加強企業財務預算管理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年第19期:起328——止378頁
[14]周先選.財務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與控制方法.財經與管理.2009年第20期第209頁
[15]張長勝.企業全面預算管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6]傑里米•霍普,羅賓•弗雷澤.誰還需要預算.管理錦囊,2003年第4期.
[17]Glenm A. Welscy. Budgeting: Profit Planning and Control, 5 edition,1988
[18]Mka rA. Covaleski, John H.Evnats III, JonaL.Lutf, Miehael D.Shields. Budget Research: Three Theoretical PersPeetive and Criteria for Selective Integration. Jounr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