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計劃文獻
『壹』 一五計劃的內容是什麼啊
1.集中力量優先發展以能源、原材料、機械工業等基礎工業為主的重工業。2.從中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統籌兼顧。基本上完成對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為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http://ke..com/view/226447.htm
『貳』 中國的一五計劃
一五計劃(1953~1957):
工業增速 超英趕美
背景: 1.新中國建立以後,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
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
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還是一個落後
的農業國,工業水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新增的工業生產能力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以鋼鐵工業為例,僅1956年新增加的煉鋼能力就達142.2萬噸,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煉鋼能力(最高年產量為1943年的92.37萬噸)。發展速度也超過了歷史上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國鋼產量從1952年的135萬噸提高到1957年的535萬噸,只花了5年時間;而美國鋼產量從1880年的127萬噸提高到1892年的501萬噸花了12年時間;英國由1880年的131萬噸提高到1903年的511萬噸,經過了23年時間;法國從1897年的134萬噸提高到1923年的530萬噸,則經過了26年的時間。
吉林化工區是我國「一五」期間建設起來的第一個化工生產基地,包括「156項」中的3個化學工業項目。
1953年12月26日,鞍鋼的三大工程———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七號煉鐵爐舉行建成投產典禮,並向中共中央報捷,毛澤東親自復信祝賀。
【數字】
921
在施工的1萬多個建設單位中,限額以上的有921個,它們在很長時期內都是我國現代化工業的骨幹,其中有許多是我國過去沒有的新工業,如飛機、汽車、發電設備等等。
三年半
據一機部調查,「一五」時期的大中型項目,建成後平均3年就能收回投資。同期日本是3年,美國是4年,蘇聯是5年。
18%
「一五」期間,工業總產值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8%(計劃規定為14.7%)。
『叄』 一五計劃的時間內容是謝謝
一五計劃(1953~1957):
口號
工業增速 超英趕美
背景:
1.新中國建立以後,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工業水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2.基本上完成對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為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意義:
從此,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開始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一個現代化強國的輝煌歷程。
編輯本段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
新中國建立以後,國家就從多方面採取措施為有計劃地建設創造條件。1951年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簡稱中財委)試編了全國國民經濟年度計劃。1952年,成立了國家計委和國家統計局。同時,加強了對國營企業和基本建設的管理。盡管如此,在既缺乏編制計劃的經驗,又無精確統計資料的當時,編制和實施全國性的經濟計劃難度很大。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1年開始編制到1955年3月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大會通過,歷時4年,其間大的修改就有6次。陳雲具體主持了這項工作。最後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據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的決議,並吸收各省(市)和中央各部的意見和參考蘇聯顧問的建議作了適當修改。計劃草案由原來的12.7萬字減少到10.4萬字左右。7月30日,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一五」計劃。源於當時的主客觀條件,「一五」計劃是在實施兩年半後才定案。
編輯本段
五個突出特點
「一五」計劃的制定充分體現了計劃工作認真、細致、謹慎、實事求是的原則和注重宏觀經濟綜合平衡的特點。具體來看,這個計劃有5個突出特點:
1.優先發展重工業
集中力量優先發展以能源、原材料、機械工業等基礎工業為主的重工業。把中國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是中國先進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提出的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後,理所當然地被提為重要議事日程。當時可供選擇的戰略有兩種,一種是西方資本主義各國的工業化道路,即先發展輕工業,待積累了大量資金後,再發展重工業;一種是蘇聯的辦法,即優先發展重工業,在較短的時間里使國家迅速工業化,迎頭趕上工業強國。這兩種戰略各有利弊,經過反復權衡和深入討論,中共中央做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決策。這一選擇是出於當時的國情。舊中國能源、原材料和機械工業長期落後,以致在國際交往中受制於人;在被國際資本嚴密封鎖的環境中,農業、輕工業也難以發展。當時用於五年計劃建設的有限財力,如果平均使用,百廢待興,可能一事無成。沒有基礎工業,也不可能大量供應化肥、農業機械、柴油、水利工程設備;不可能大量修建鐵路, 供應機車、汽車、飛機、輪船、燃料和各種運輸設備。為了應對戰爭威脅,也需要建設強大的國防力量。這一切都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必要性。
投資比重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投資結構充分反映了優先發展以重工業為核心的工業化戰略方針。在投資總額中,工業的比重占第一位,共248.5億元,佔58.2%;在工業投資中,蘇聯幫助設計的主要是重工業的建設單位的投資佔44.3%,加上直接配套的建設投資,則佔51.5%。
2.從國情出發
從中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統籌兼顧。具體體現在:
(1)反映了在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條件下,計劃編制和計劃作用的特點。它對於國營經濟是直接計劃、指令性計劃,要求國營企業對於國家的計劃必須努力完成和超額完成;對於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則是間接計劃,即對個體經濟通過合作的道路,對資本主義經濟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並通過國家的價格政策和各種具體政策,對其起調節作用;對於集體經濟則是指導性計劃。
(2)在建設投資規模上,既考慮需要,又考慮可能。「一五」計劃開始編制時遇到一個很大的矛盾就是需要與可能的矛盾:計劃安排的限額以上和限額以下的項目有近萬個,基建投資佔了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總支出的55.8%,規模很大。針對這種情況,陳雲指出:建設規模能否擴大,不單根據需要,還必須根據是否可能。「一五」計劃根據這一原則所安排的基本建設,盡管規模是巨大的,但大體上符合中國國情和國力,符合中國當時的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從而進展比較順利。
(3)在投資結構的安排方面,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兼顧其他。在427.4億元的基本建設投資中,各部門的分配比例為:工業佔58.2%,農林水利佔7.6%,運輸郵電佔19.2%,貿易銀行和物資儲備佔3%,文化教育和衛生佔7.2%,城市公用事業建設佔3.7%,其他佔1.1%。這樣的投資結構突出了重工業與基礎設施的地位,反映了新中國建立初期的經濟發展和國內外環境的要求。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僅要供應全國人民的口糧,而且要用農產品(愛股,行情,資訊)換取工業設備和建設器材所需的外匯,同時還為工業提供原料,農村經濟發展更有利於擴大工業品的市場。為了促使農業增產,「一五」計劃一方面以占基本建設總支出7.5%的資金用於農業投資(如果加上水利投資、軍墾費、農村救濟費、黃河治理費、長期農貸等,則為15%);另一方面,國家在財力上盡可能支持農業合作化。在工業內部,輕重工業之間的投資比例大體是1:9,輕工業比例較低。這是考慮到,當時輕工業還有些基礎,增產的潛力較大,而且若干輕工業產品不能大幅度增產,除了戰後人民購買力較低,銷路不暢外,主要原因是原料不足,影響設備利用率(1950年設備利用率,棉紡工業只達到60%,麵粉35%,卷煙40%,火柴48%,毛紡不到30%,絲織35%,只有造紙和棉布超過了60%)。在農業和重工業的投資不能大幅度增加時,即使增加輕工業部門的投資,提高其設備能力,也達不到增產的目的。因此,輕重工業的這種投資比例在「一五」時期是合理的。
(4)在發展速度上主要考慮原有企業增產能力與農業發展水平,留有一定餘地。在最初試編五年計劃概要時未經過嚴格的計算,對工業生產的發展速度要求過快,安排平均每年遞增20%,其中國營工業平均年遞增24%左右。後來經過反復測算,在五年工業總產值中,靠原有企業生產的比重佔70%,只有30%靠新建企業。此後,在具體指標的計算上,計劃安排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8.6%,其中工業產值每年遞增14.7%,生產資料的生產每年遞增17.8%。執行結果,工業發展速度達到平均每年遞增18%,其中生產資料的生產平均年遞增25.4%。農業的發展是保證工業發展和整個計劃完成的基本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增長,最初的草案也安排得比較高,要求平均每年遞增7%,原因主要是對土改後農民生產積極性及農村互助合作的有利條件估計過高,而對限制農業發展的許多不利條件估計不足。後來在修改計劃過程中,考慮到農業生產1953年、1954年連續兩年都沒有完成年度計劃的主要指標,又作了適當的調整。最後確定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4.3%。
(5)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全國經濟建設和文教建設的支出總額為766.4億元。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不曾有的。在解決資金和人材問題上,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一五」時期,國家財政收入共為1354.9億元,國外貸款為36.4億元,外債僅占總收入的2.7%。這個比例說明,主要依靠內部積累來取得經濟建設所需資金。1952年8月制定的《中國經濟狀況和五年建設任務》草案中,明確提出資金積累的4個主要來源:
資金積累的4個主要來源:
①靠有計劃地提高生產,降低成本,增加國營工商業的收入;②靠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工商稅;③在增加農業生產條件下,增加農業稅收入;④適當節約行政費用的支出。此外,國家還通過發行公債增加建設資金,從1954年到1957年共發行4次,實際發行額27.5億元;同時,在城鄉大力吸收儲蓄存款,以補充建設資金的不足,1952年底城鄉居民存款余額約為19億元,到1957年底達到38億元。堅持自力更生,並不排斥接受友好國家的援助。在帝國主義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的困難條件下,蘇聯和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援助對中國的經濟建設起了重要作用。「一五」計劃時期新建、改建的大中型建設項目,從選擇廠址、供應設備、指導建築安裝和開工運轉,一直到新產品、供給新產品的技術資料以及培訓技術人員、接受留學生和實習生等多方面,蘇東國家都給予了具體幫助。對於蘇聯和東歐各人民民主國家的各項援助、貸款,包括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用來購買軍事裝備、物資的貸款在內,中國從1955年開始用大量出口礦產品和農產品來償還,到60年代初全部還清。
編輯本段
以156項工程為核心的工業基本建設
中國大規模工業化的起步,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其標志就是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的以「156項」建設為中心的經濟建設。它是中國工業化的基石與里程碑。
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雛形
1953-1957年,新中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奠定工業化初步基礎的重要時期。在遭受全球絕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封鎖、禁運的環境下,新中國通過等價交換的外貿方式,接受了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設備援助。建設了以「156項」為核心的近千個工業項目,使中國以能源、機械、原材料為主要內容的重工業在現代化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以「156項」為核心、以900餘個大中型項目(限額以上項目)為重點的工業建設,使中國大地上史無前例地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雛形。從1950年第一個項目開始建設,到1969年「156項」實際實施的150項全部建成,歷時19年。其中建設的高潮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至1957年底,「156項工程」中有一半以上的項目已按期全部建成或部分建成投產,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增的工業生產能力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新增的工業生產能力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以鋼鐵工業為例,僅1956年新增加的煉鋼能力就達142.2萬噸,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煉鋼能力(最高年產量為1943年的92.37萬噸)。發展速度也超過了歷史上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國鋼產量從1952年的135萬噸提高到1957年的535萬噸,只花了5年時間;而美國鋼產量從1880年的127萬噸提高到1892年的501萬噸花了12年時間;英國由1880年的131萬噸提高到1903年的511萬噸,經過了23年時間;法國從1897年的134萬噸提高到1923年的530萬噸,則經過了26年的時間。這就是說,「一五」期間,我國鋼鐵工業5年所走過的路程相當於美國12年、英國23年、法國26年所走過的路程。工業生產能力的巨大增長,為我國工業進一步高速度發展創造了物質基礎。「156項」重點建設項目和限額以上的近千個工業建設項目,也初步改變了舊中國工業布局不合理的狀況,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舊中國工業設施的70%集中在沿海一帶,有限的內地工業也主要集中在少數大城市。佔全國土地面積1/3的大西北,1949年工業產值僅佔全國的2%弱,近百年來始終沒有工業基點。微弱的工業過於集中於東部沿海一隅,不僅不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對於國家的經濟安全也極為不利。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第一個五個計劃期間,中國政府把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和其他限額以上項目中的相當大的一部分擺在了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內地。考慮到資源等因素,將鋼鐵企業、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化工企業等,選在礦產資源豐富及能源供應充足的中西部地區;將機械加工企業,布局在原材料生產基地附近。在投入施工的150個項目中,其中民用企業106個,除50個布置在東北地區外,其餘絕大多數布在中西部地區,即中部地區29個,西部地區21個;44個國防企業,除部分造船廠擺在海邊外,布置在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有35個。150個項目實際完成投資196.1億元,其中東北占實際投資額的44.3%,其餘資金大部分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區,中部地區佔32.9%;西部地區佔20%。106項民用企業在西部地區建設的21個項目中,能源項目有:銅川王石凹立井、西安熱電站、烏魯木齊熱電站、酃縣熱電站、蘭州熱電站、成都熱電站、重慶電站、個舊電站;有色金屬項目有:雲南錫業公司、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東川礦務局、會澤鉛鋅礦;石油化工企業有:蘭州煉油廠、蘭州合成橡膠廠、蘭州氮肥廠;機械製造企業有:蘭州石油機械廠、蘭州煉油化工機械廠、西安高壓電瓷廠、西安開關整流器廠、西安絕緣材料廠、西安電力電窗容器廠等。由於每一個重點建設項目還需要安排配套項目,因此,「一五」時期對西部地區形成第一次大規模投資,極大地改變了西部地區的落後面貌,促進了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156項」等重點建設項目也為中國工程設計、技術、施工人員和產業工人的成長創造了條件。
經歷了蘇聯援助和自主建設兩個階段
「156項」重點項目的建設過程經歷了蘇聯援助和自主建設兩個階段。整個50年代屬第一個階段,工程是在蘇聯專家指導下建設的。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突然照會中國政府,決定自1960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華蘇聯專家,單方面撕毀了對華援助合同。這使「156項」進入自主建設階段。截至1960年底,「156項」已建成133項,還有17項正在建設中。我國人民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攻克了建設過程中碰到的一個個技術難題,成功地完成了剩餘項目的建設工作。
「156項」建成以後,新建、改建、擴建的企業為中國工業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所生產的能源、原材料、機械設備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國各地;其所培養的技術人員、技術工人成了一批又一批新工業基地的種子和骨幹,他們使中國工業的星星之火逐漸形成燎原之勢。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為了集中財力、物力擴大工業規模,這些企業將全部利潤上繳國家,固定資產折舊率很低、更新很慢,當它們把相當於國家投資十幾倍、數十倍的利潤上繳國家的同時,卻沒有權利與能力更新改造自己,以至迅速地衰老了。特別是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下,對經濟體制認識上的僵化,使我國於1956年、1965年和20世紀70年代多次與改革機遇失之交臂。以至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些五、六十年代建立起來的國有大中型企業面臨考驗,需要在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建立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充滿活力的機制。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些企業成為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面對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其中大部分經過改制、重組、轉產、調整結構等艱難跋涉而重新崛起。
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隨著工業化建設的進展,至「一五」時期結束的1957年,我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明顯反映在產業結構與社會勞動者的行業構成。
在「一五」計劃執行過程中,曾出現過兩次經濟建設的「冒進」,但都得到及時糾正。工業化奠基之石決策回眸
「當時,松花江北岸地區幾乎是一片荒蕪的原野,沒有道路,交通不便,每逢雨季,運輸車輛經常拋錨;松花江像天然的『封鎖線』,隔斷南北兩岸,許多工人上班只好乘擺渡小船。同時,又缺乏建設經驗,缺少施工工具。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各路建設大軍開進了施工現場,艱苦奮斗,排除困難,保證了建設的順利進行。」吉林化工區的一名老職工回憶說。
吉林化工區
吉林化工區是我國「一五」期間建設起來的第一個化工生產基地,包括「156項」中的3個化學工業項目。
1952年7月,「一五」計劃第一草稿完成。按照陳雲的話說,該計劃的要點是「在今後5年中要辦些什麼新的工廠」。同年8月,周恩來、陳雲等率領政府代表團赴蘇,隨身攜帶的就是該草案。斯大林看後表示,中國應該降低5年中工業年平均增長速度,以免計劃太滿,沒有迴旋餘地。「一五」計劃洋洋十餘萬言,但其核心是蘇聯援建的156個大型建設項目。這些項目遍布國防工業、機械工業、電子工業、化學工業和能源工業等各個方面,搭起了我國整個工業化的骨架,因此國人也稱之為「工業化奠基之役」。
規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業化時期
雖然這156個項目,在「一五」期間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項,另有4項推遲施工,還有6項最終沒有從圖紙變現實,但這仍是中國近代以來規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業化時期,大多數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設計劃。
從產業結構看,出於三種考慮
從「156項」(實際為150項)的產業結構看,當時主要出於以下三種考慮:一是針對朝鮮戰爭爆發後的國際形勢和中國國防工業極端薄弱的情況,將國家安全放在緊迫的地位加以考慮;二是舊中國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已經成為工業化中的瓶頸部門;三是既考慮到利用原來的工業基礎,又考慮到備戰和改善過去地區布局不平衡。
長春一汽
其中之一的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是中國第一家現代化汽車製造廠。1953年7月15日,工程破土動工,建設者經過3年奮斗,終讓一座宏偉的汽車廠矗立在長春大地上。1956年7月12日,從總裝配線上開出了國產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就此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
鞍鋼集團
鋼鐵是大工業的基礎。根據「一五」計劃,我國不僅要擴建當時最大的鋼鐵基地鞍山鋼鐵公司(以下簡稱鞍鋼),還將興建兩個新的鋼鐵基地,即武漢鋼鐵公司和包頭鋼鐵公司。而鞍鋼的建設又是「一五」計劃鋼鐵建設的中心。為此中共中央發出了「支援鞍鋼」的號召,全國共有55個城市、199個企業從人力、物資、設備等各方面支援了鞍鋼建設。1953年12月26日,鞍鋼的三大工程———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七號煉鐵爐舉行建成投產典禮,並向中共中央報捷,毛澤東親自復信祝賀。
921
在施工的1萬多個建設單位中,限額以上的有921個,它們在很長時期內都是我國現代化工業的骨幹,其中有許多是我國過去沒有的新工業,如飛機、汽車、發電設備等等。
三年半
據一機部調查,「一五」時期的大中型項目,建成後平均3年就能收回投資。同期日本是3年,美國是4年,蘇聯是5年。
18%
「一五」期間,工業總產值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8%(計劃規定為14.7%)。
編輯本段
一五計劃意義
總而言之,「一五」計劃的勝利完成,其重大意義主要有三個方面:
1、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為我國的經濟建設開辟了廣闊前途。有了這個初步基礎,我們就可以在以後的幾十年間逐步構建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大廈,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
2、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開辟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對農業和手工業搞合作化,把幾億農民和手工業者引向了社會主義道路。對資本主義工業搞加工訂貨,私營商業搞經銷代銷,最後全行業搞公私合營,實行定息,把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變成社會主義公有制,資本家也敲鑼打鼓歡慶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里所沒有的。這些嶄新的經驗,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3、積累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建設的寶貴經驗。
人們常說,中國是計劃經濟國家;實際上,認真制定計劃,嚴格按計劃辦事,主要在「一五」時期。「一五」計劃工作的經驗,為以後的經濟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現在雖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人們常說的全國一盤棋,統籌兼顧,綜合平衡,協調發展,合理布局,等等,這些計劃經濟的用語,都是「一五」時期總結出來的,迄今仍常用常新。這些經驗看來今後仍然將要沿用,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肆』 一五計劃的內容
1.集中力量優先發展以能源、原材料、機械工業等基礎工業為主的重工業。2.從中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統籌兼顧。基本上完成對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為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http://ke..com/view/226447.htm 希望幫助你
『伍』 新中國 一五計劃 特點及成果
第一個五年計劃
「一五」計劃,是指我國從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要求,「一五」計劃所確定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成果:
「一五」計劃時期,我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計劃所規定的各項建設任務,主要依靠我國人民的力量,加上當時蘇聯等國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勝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基本確定。在整個國民收入中,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內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550億元,新增固定資產460.5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擁有的固定資產總值的1.9倍。595個大中型工程建成投產,初步鋪開我國工業布局的骨架;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128.6%,五年合計鋼產量1656萬噸,等於舊中國從1900年到1948年49年問鋼的總產量760萬噸的218%,煤產量達到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產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在工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所佔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業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糧食產量達到3901億斤,棉花產量達到3280萬擔,都超額完成計劃。
『陸』 一五計劃的主要內容
發展重工業
『柒』 論文中引用國家十二五規劃,文章後面的參考文獻格式應該怎麼寫
新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http://www.china.com.cn/,2011-03-16.
把上面的粘貼就行了,作為網上引用的文獻ok
『捌』 歷史問題。一五計劃的結果和意義是什麼
結果: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其制定與實施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8)一五計劃文獻擴展閱讀
一、背景:
1、1949年-1952年,黨和政府用了三年的時間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2、新中國工業基礎薄弱,在當時各資本主義國家的重重封鎖之下,只有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自立於民族之林。
二、建設成就:
1、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
2、1956年底,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建成投產;
3、中國試飛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4、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在華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業基地。
『玖』 一五計劃的背景及看法
【背景】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這一時期,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惡性通貨膨脹,穩定了市場物價,恢復了被戰爭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對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確立了國營經濟對資本主義經濟和個體經濟的領導地位,為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看法】
(1)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2)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3)積累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建設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