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文獻
① 急求李白人生悲劇的文獻綜述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縱觀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較復雜的。儒家、道家、縱橫家、游俠思想對他都有影響。他企羨神仙,嚮往隱逸,可是又不願「一朝飛騰為方丈蓬萊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他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又不願走科舉的道路。他想通過隱居,求仙獲取聲望,從而在名人薦舉下,受到皇帝徵召重用,以便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然後功成身退。詩人就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度過狂放而又坎坷的一生。
他有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的頹廢
也有我輩豈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門去
更有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的憤怒
青年時期多是游覽名山大川,詩文磅礴大氣兼幽遠恬淡,有關這一時期人生觀比較好的詩句是 如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九天攬明月等語
中年時期曾貴為天子近臣,獲召時大喜,以「我輩豈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門去」為心情寫照。但是李白在宮廷中僅以詩文娛人,如春風拂檻露華濃,梨花一枝春帶雨等詩句。這也讓李白失望,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之語,並最終離開官場。
晚年的李白,仍然是熱血男兒,面對安史之亂,獻出了自己的老骨頭。可是李白沒想到在政治上站錯了隊,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結果被流放夜郎。所幸流放到白帝城的時候,李白獲詔被赦,就有了 千里江陵一日還 的快樂心情,但是不久就在安徽當塗去世了。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133.htm
② 李白飲酒詩文獻綜述
自遣
對酒不覺瞑[1],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灑,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撥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作品】:送別
斗酒渭城邊,
壚頭醉不眠。
梨花千樹雪,
楊葉萬條煙。
惜別傾壺醑,
臨分贈馬鞭。
看君潁上去,
新月到應圓。
山中對酌(兩人對酌山花開)
兩人對酌山花開,
一杯一杯再一杯。
我醉欲眠卿可去,
明朝有意抱琴來。
前有樽酒行二首
春風東來忽相過,金樽淥酒生微波。
落花紛紛稍覺多,美人慾醉朱顏酡。
青軒桃李能幾何!流光欺人忽磋砣。
君起舞,日西夕。
當年意氣不肯傾,白發如絲嘆何益。
③ 哪裡可以找到關於李白的英文文獻
龐德 英文版的《長干行》
④ 想找一些有關李白與酒文化的外文參考文獻 寫論文用 必須兩個以上 詳細一些的 急啊 跪求
李白的詩酒文化,是他人生體驗的最好記錄。他一生用酒當墨,用心作筆,寫下了許多令人心驚和令人心馳神往的文字,在詩壇上成為一件又一件亮麗的瑰寶。李白一生關心國事,但為國立功的理想和不滿黑暗現實的秉性,又構成了他特有的「詩酒」人生。
李白嗜酒,人稱「醉聖」「酒仙」史書上記載他「每醉為文章,為少差錯,與醉之人相談議事,皆不出其所見.」客居任城時,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張叔明、裴政、陶沔在徂徠山,日日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虛」。
杜甫《飲中八仙歌》贊之:「李白斗酒詩百篇」又有人稱其詩:「《樂府》之外,……,言酒者固多。」保留下來的1500多首詩中,寫到飲酒的達700多首,其他的或多或少都帶有一點的酒味。其中的《獨酌》、《將進酒》、《襄陽歌》等流傳甚廣。
(4)李白文獻擴展閱讀:
酒文化其他名人
1、杜康。
《尚書 酒誥》「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唐孔穎達疏引漢應劭雲:「杜康造酒。」杜康因為造酒,還曾被當作酒的代名詞。有歷史上跑得最快的人曹操(「說曹操,曹操到」)的詩句為證:「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河南陝西一帶還有以「杜康」命名的酒。
2、紂王。
作為商朝的末代皇帝,他是臭名昭著的人物。他發明了利用酒進行宮廷娛樂的方法:「……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場面之壯觀,可以跟羅馬帝國凱撒大帝相媲美。
3、孔子。
孔子雖然貴為聖人,被稱作萬世師表,而實際上,他也有不少凡夫俗子的小嗜好,比如飲酒。孔子是主張飲酒的。《論語》中「酒」字一共出現過五次,其中四次出自孔子之口,可以證明他老先生平時是喜歡飲酒的。
⑤ 李白的資料有那些
李白的生平和性格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約五歲時,其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或謂真名不詳,「客」是對外來者的泛稱),不求祿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們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他自幼讀書就廣為涉獵,所謂「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年輕時仗劍任俠,《與韓荊州書》雲:「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魏顥說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翰林集序》)。崔宗之在《贈李十二白》詩中也以「袖有匕首劍」、「雙眸光照人」這樣的句子描述其風度。很久以後,他和朋友敘舊,還興致勃勃地回憶當年殺出五陵惡少重圍的往事(見《敘舊贈江陽宰陸調》)。
他還很早就嚮往遊仙問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興八首》之五)十八、九歲時,李白曾隱居於戴天大匡山,並從趙蕤學。趙蕤是個以「王霸之道見行於世」(孫光憲《北夢瑣言》)的學者,所著《長短經》十卷即主經邦濟世的事功之學。李白二十歲遇到蘇頲,又深得這位「朝廷大手筆」、文章巨公的贊賞。開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他從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荊門、游洞庭,接著又到了金陵、廣陵和會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鄖城(今湖北安陸)。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在江陵遇到他,誇許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大鵬賦•序》)。開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許圉師孫女為妻。三年後,即開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陽啟程入長安,這時他正好三十歲。
李白初入長安為期約三年。他隱居在終南山,廣為交遊,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薦引。那時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別館就設在終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維、儲光羲等名詩人)去作客。李白結識了這位公主,卻未能如願以償,終於怏怏離去。開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黃河東下,先後漫遊了江夏、洛陽、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舉家東遷,「學劍來山東」(《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時,曾與孔巢父等人會於徂徠山酣飲縱酒,人稱「竹溪六逸」。後又漫遊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帶,北登泰山,南至杭州、會稽等地,所到之處,形諸吟詠,詩名遠播,震動朝野,最後連天子也被驚動了。
天寶元年秋,由於玉真公主的薦引,唐玄宗下詔征李白入京,並待以隆重的禮遇:「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李陽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應召入京時,頗為躊躇滿志,《南陵別兒童入京》詩雲:「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業來報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這位傲岸的詩人很快就遭到了宮廷權貴們的忌恨。一年後他就開始遭到讒毀,「白璧竟何辜?青蠅遂成冤」(《書情贈蔡舍人雄》),「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玉壺吟》),這些詩句都是他當時險惡處境的寫照。天寶三載春,李白被放還鄉。這一次他在朝中任職的時間只有一年多,但卻使詩人對社會的認識發生了深刻變化。
李白離長安後,沿商州大道東行,至洛陽與杜甫相識,後又與杜甫、高適一起暢游梁、宋一帶,過著飲酒論文、追鷹逐兔的放逸生活。翌年,在山東兗州,李白又與杜甫相遇,同游泗水、東蒙等地。隨著天寶年間政治形勢每況愈下,李白對國事的傾危深感憂慮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遠別離》等詩中,對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的擅權和誅殺異己公開表示抗議,對險惡的政局發出悲愴的吶喊。他四處浪遊,飄泊在梁園、魯郡和金陵一帶,還到過幽薊等地。一路上寫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避地東南,來往於宣城、當塗、金陵、溧陽一帶。後隱居於廬山。當時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師由江陵東下,「辟書三至」(《與賈少公書》),以復興大業的名義恭請李白參與其戎幕,李白遂滿懷熱忱毅然從戎。不料肅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間又禍起蕭牆,李璘軍敗被殺。李白也因此獲罪下獄,不久被長流夜郎(今貴州銅梓一帶)。當時詩人正陷於「世人皆欲殺」(杜甫《不見》)的危險處境之中,以至杜甫還誤信了流言寫詩寄託沉痛的哀思。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時遇赦放還。這時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壯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備參加李光弼的平叛軍隊,途中因病折回。寶應元年(762),李白病死於當塗族叔李陽冰家,結束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有《李太白集》。
李白生平浪跡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廣泛接觸了生活的各個層面。他的鮮明的個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時代氣息的基礎上形成的。李白自年輕時就慷慨自負,不拘常調,「常欲一鳴驚人,一飛沖天,彼漸陸遷喬,皆不能也」(范傳正《唐右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序》)。他具有很強烈的任俠作風:尚武輕儒,脫略小節,輕財好施,豪盪使氣。年輕時「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接濟之」(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喜豪飲縱博,又精於騎射。他不屑於走一般士子由科舉入仕的常軌道路,而希望一舉成就大業。他又不無虔誠地求仙學道,采葯煉丹,獨孤及說他出門的行裝是「仙葯滿囊,道書盈篋」(《送李白之曹南序》)。甚至,他還從山東尊師高如貴受道篆,履行了正式成為道教徒的儀式。他對排難解紛的策士頗為傾心,有縱橫家的氣派,崔宗之說他「清論既抵掌,玄談又絕倒。分明楚漢事,歷歷王霸道」(《贈李十二白》)。《新唐書•文藝列傳》也說他「喜縱橫術」。總之,「志尚道術,謂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脫又是積極入世的。而上述各個方面,又正是盛唐時代社會習尚和文化精神的顯著特徵所在。因此,李白也就很自然地成為當代人們所心儀的人倫風范。例如為了一瞻李白的豐采,任華、魏萬不遠千里追蹤相從;「四明狂客」賀知章一見李白,驚呼為「謫仙人」,解下隨身所佩的金龜相贈;門人武七則甘願赴湯蹈火,越過安祿山叛軍的佔領區至東魯接回詩人的子女,等等。李白的詩歌正是通過他的個性投影,折射出時代的風容神采,從而成為盛唐的最強音的。
⑥ 詩仙李白有哪些史料記載的奇聞異事
姓名由來
第一種說法:那是李白七歲時,父親要給兒子起個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親酷愛讀書,他們要培養兒子做個高雅脫俗的人。父親平時喜歡教孩子看書作詩,在醞釀起名之時,同母親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時考考兒子作詩的能力。
父親看著春日院落中蔥翠樹木,似錦繁花,開口吟詩道:「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母親接著道:「火燒葉林紅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詩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後一句,希望自己接續下去。他走到正在盛開的李樹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說:「李花怒放一樹白」。
「白」——不正說出了李花的聖潔高雅嗎?父親靈機一動,決定把妙句的頭尾「李」「白」二字選作孩子的名字,便為七歲的兒子取名為「李白」。
第二種說法:李陽冰的《草堂集》序中說:「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中寫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復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咸取所象」。
從以上文獻中我們不難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給自己恢復了李姓後,為後來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夢到太白金星後於是有了身孕,在陣痛難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據這一夢境得來的。
唐朝長安元年,李白出生於武則天執政後期的公元701年。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內容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他很早就相信喜歡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一方面要做超脫塵俗的隱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輔弼大臣,這就形成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但積極入世、關心國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構成他作品進步內容的思想基礎。李白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像《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
⑦ 文獻學:舉例說明如何查找李白的生平傳記資料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回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答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⑧ 研究李白生平,按文獻層級該看那些書
我覺得這古典的文集都可以作為參考的評價標准。
⑨ 關於李白有什麼參考文獻
[1] 楊海波. 論大唐盛世文化氛圍對李白思想性格的深刻影響[J]. 無錫南洋學院學報, 2007,(02) .
[2] 楚欣. 讀李白[J]. 炎黃縱橫, 2008,(01) .
[3] 張成,陳謙. 探析詩人李白文化性格的心理意義[J].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01) .
[4] 徐而緩. 李白的足跡——穿越一千三百年的回望[J]. 工業審計與會計, 2007,(01) .
[5] 鍾菱. 論李白詩歌的悲情浪漫主義[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9,(19) .
[6] 常彥. 李白山水詩的意境闡析[J].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04) .
[7] 康懷遠. 李白豪放解讀[J].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9,(01) .
[8] 趙平略. 永遠的夢——李白的理想[J]. 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3) .
[9] 楊朝紅. 與爾同銷萬古愁——談李白的生命意識[J]. 山花, 2009,(02) .
[10] 潘殊閑. 「氣」:李白及其詩歌的最大標志[J].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01) .
[1] 張寅虎. TP21《李白詩選》[J]. 上海集郵, 2002,(12)
[2] 郭妍琳. 李白詩名大拼盤[J]. 小學生創新作文, 2004,(09)
[3] 沈敬之. 李白詩句「天台四萬八千丈」辨[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0,(04)
[4] 郭金培. 唐詩導讀——《夜宿山寺》[J]. 現代語文(理論研究版), 2005,(10)
[5] 張弘. 《赫索格》與浪漫主義傳統[J].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3,(03)
[6] 盧燕平. 略論李白詩以意驅象的特點及其文化心理成因[J]. 天府新論, 1988,(05)
[7] 呂相康. 漫話李白詩中的「月」[J]. 中學語文, 1991,(02)
[8] 宋燕. 李白「詩鄉」品「酒香」[J]. 魅力中國, 2009,(18)
[9] 李正坤. 用浪漫主義的精神武裝學生的頭腦[J].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3,(07)
[10] 陳鈞. 李白與蘇頲[J]. 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