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文獻
1. 墨家與儒家,有哪些主張不同
對於這個問題,傳統的回答是,由於墨家主張愛無差等,而儒家主張愛有差等。換
句話說,在愛人的問題上,墨家強調同等,儒家強調差等。《墨子》里有段話說明了這
個分歧,有個巫馬子對墨子說:「我不能兼愛。我愛鄒人於越人,愛魯人於鄒人,愛我
鄉人於魯人,愛我家人於鄉人,愛我親於我家人,愛我身於吾親。「(《墨子·耕柱》)
巫馬子是儒家的人,竟然說「愛我身於吾親」,很可能是墨家文獻的誇大其詞。這
顯然與儒家強調的孝道不合。除了這一句以外,巫馬子的說法總的看來符合儒家精神。
因為照儒家看來,應當愛有差等。
談到這些差等,孟子說:「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
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孟子同墨者夷之辯論時,問他「信以為
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孟子·媵文公上》)對於兄之子的愛,自
然會厚於對鄰人之子的愛。在孟子看來,這是完全正常的;人應當做的就是推廣這種愛
使之及於更遠的社會成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善推其所為」(同上)。這種推廣是在愛有差等的原則基
礎上進行的。
愛家人,推而至於也愛家人以外的人,這也就是行「忠恕之道」,回過來說也就是
行「仁」,這都是孔子倡導的。這其間並無任何強迫,因為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側隱之
心,不忍看得別人受苦。這是「仁之端也」,發展這一端就使人自然地愛人。但是同樣
自然的是,愛父母總要勝過愛其他一般的人,愛是有差等的。
儒家的觀點是這樣。墨家則不然,它堅持說,愛別人和愛父母應當是同等的。這會
不會弄成薄父母而厚別人,且不必管它,反正是要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消除儒家的有差
等的愛。孟子抨擊「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的時候,心中所想的正是這一點。
在愛的學說上,儒墨的上述分歧,孟子及其以後的許多人都很清楚地指出過。但是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更帶根本性的分歧。這就是,儒家認為,仁是從人性內部自然地發
展出來的;而墨家認為,兼愛是從外部人為地附加於人的。
也可以說,墨子也回答了孔子沒有想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人應當行仁義?
不過他的回答是根據功利主義。他強調超自然的和政治的制裁以強迫和誘導人們實行兼
愛,也與儒家為仁義而仁義的原則不合。若把第五章所引《墨子·兼愛》篇的話與本章
所引《孟子》論「四端」的話加以比較,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兩家的根本分歧。
政治哲學
前面我們已經看到,墨家的國家起源論,也是一種功利主義的理論。現在再看儒家
的國家起源論,又與它不同。孟子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
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
序,朋友有信。」(《孟子·媵文公上》)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在於有人倫以及建立在人
倫之上的道德原則。國家和社會起源於人倫。照墨家說,國家的存在是因為它有用;照
儒家說,國家的存在是因為它應當存在.
2. 墨家的文獻記載
原文
墨者①有鉅子②腹䵍③,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朜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朜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⑤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選自《呂氏春秋·去私》
注釋
①墨者:指墨家。
②鉅子:墨家學派對墨家有成就的人稱「鉅子」。
③腹䵍:人名。
④秦惠王:戰國時秦國國君。
⑤所私:所偏愛的。
翻譯
有個很有名望的墨家叫腹䵍,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了人。秦惠王說:「先生的年歲大了,也沒有別的兒子,我已經命令官吏不殺他了。先生在這件事情上要聽我的。腹䵍回答說:「墨家的法規規定:『殺人的人要處死,傷害人的人要受刑。』這是用來禁絕殺人傷人,是天下的大義。君王雖然為這事加以照顧,讓官吏不殺他,我不能不行施墨家的法規。腹䵍沒有答應秦惠王,就殺掉了自已的兒子。兒子,是人們所偏愛的;忍心割去自已所偏愛的而推行大義,腹䵍可稱得上大公無私了。
中心
作者以此贊揚了一種大公無私的偉大精神。 原文
墨者巨子孟勝,善荊之陽城君。陽城君令守於國,毀璜以為符,約曰:「符合聽之」。荊王薨,群臣攻吳起,兵於喪所,陽城君與焉,荊罪之。陽城君走,荊收其國。孟勝曰:「受人之國,與之有符。今不見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諫孟勝曰:「死而有益陽城君,死之可矣。無益也,而絕墨者於世,不可。」孟勝曰:「不然。吾於陽城君也,非師則友也,非友則臣也。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我將屬巨子於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賢者也,何患墨者之絕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請先死以除路。」還歿(mo4)頭前於。孟勝因使二人傳巨子於田襄子。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二人以致令於田襄子,欲反死孟勝於荊,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傳巨子於我矣,當聽。」遂反死之。墨者以為不聽巨子不察。嚴罰厚賞,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嚴罰厚賞,此上世之若客也。
翻譯
墨家有一任巨子是孟勝,在楚國貴族陽城君的手下工作。陽城君下令孟勝帶領墨家幫助他守城,並且把璜玉分成兩半,做為符節。陽城君自己拿了一塊,給孟勝另外一塊,並定下了約定:「如果有人來接管封地,必須出示符節,如果符節符合(能夠完整地拼合在一起),就表示是我的指令。(不然就不是)」後來楚王死了,群臣圍攻追殺吳起,在楚王的葬禮上動了刀槍,陽城君也參與了這次行動。後來楚國要追究責任,陽城君就逃亡了,楚國要收回陽城這塊封地,楚國派大軍包圍了陽城,並派出使者請求收回封地。派人來收回封地的人沒有陽城君的那塊璜玉,於是孟勝說:「接受別人的封地,與別人有符節約定。今天要收回封地,但是沒有收到符節。但是依照我的能力無法阻止我守住陽城,為了遵守信義,幫助陽城君守城,看來我不死於陽城是不可能的了。」孟勝的弟子徐弱勸阻孟勝說:「就算死,如果對陽城君有益也就算了,但是這樣做,不但對陽城君無益,還會斷絕墨家組織,我認為是不可以的。」孟勝說:「不會的。我和陽城君,我是他的老師;即使不算他的老師,我也是他的朋友;即使不算他的朋友,我也是他的手下。如果我不死,那麼以後拜見良師時就不會來找墨者了,結拜好友也不會來找墨者了,聘請好員工也不會來找墨者了。我是為了行墨者的道義而死,為了讓墨家能繼承事業,我將巨子的位置讓給在宋國的田襄子。田襄子是一位賢能的人,一定可以帶領墨家強大,這樣怎麼怕墨家斷絕,墨者絕世呢?」徐弱說:「聽了老師你的話,我受益匪淺,那麼就請我先死為你在黃泉開道吧。」於是沖出去和楚軍搏鬥,死後讓墨者們將自己的頭顱送回到孟勝的前面。孟勝派遣了兩個手下帶人沖出重圍,要將巨子的令牌穿送到田襄子那裡。而陽城被楚軍圍困,孟勝死了,他的弟子追隨他一起赴死的有一百八十人。沖出去的人中有兩個人終於見到了田襄子,並且把巨子令牌和孟勝的指令(傳巨子位於田襄)交給了田襄子,准備回去楚國和追隨孟勝殉葬。田襄子制止他們說:「孟勝子已經把巨子的位子傳給我了,你們要聽我的,不要回去。」但是那兩個人還是回去殉葬了。墨者認為不聽巨子的的話就是不知墨家之義。如果僅僅實行嚴酷的刑罰和厚重的獎賞,(而沒有信仰的指導),一定達不到墨家這種境界。今世的治理方法,大多都是僅僅實行嚴酷的刑罰和厚重的獎賞,這樣像墨家的(崇高的境界)事情就不會出現,這就是古代所認為的以繁煩苛酷為明察啊。
3. 急問!!!孔子對墨家、道家的看法,最好是比較直接的,要有文獻出處。
推薦答案是正解!
老子在孔子之前,孔子的時候應該還沒有墨家,內有一種看法就是墨家是容出於儒家又自成一派,也有認為墨家與儒家出現時間相差不大。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孔子對墨家沒有什麼評價的言論。是之後的孟子,在批判墨家學說時,罵墨家是「無君無父」的禽獸。
其實,在戰國時期,墨家是與儒家並列的一大派,韓非也說:「世之顯學,儒墨而已。」所謂「非儒即墨」,可以反映出當時墨家的興盛。
所以,樓主的問題問的就不對。
4. 求一篇關於墨家的文獻綜述,字數要求不多,大約1500足矣。
李小龍譯注的《墨子》一書中的前言或許用得上。
5. 墨家的墨辯以什麼為中心思想,是在哪本文獻中有記載
兼愛 非攻 尚賢 尚同 節葬 節樂 尊天 是鬼 非鬼
6. 有哪位知道關於墨子和墨家的文獻,請給幾個書目參考
墨家著作
《漢書-藝文志》中記載在東漢時的墨家著作尚存有八十六篇:版 · 《墨子》七十一篇--墨翟權 ·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 《隨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 《我子》一篇 · 《田俅子》三篇--先韓子 · 《尹佚》二篇--一名在成、康時期的周朝官員在所著 墨家著作在六朝以後逐漸流失,現代所傳的《墨子》只剩下五十三篇,這些篇幅是因為被道家著作《道藏》所收錄,才得以留傳下來。
7. 墨家思想與《詩》的關系
墨家思想與《詩》的關系
墨家創立學說往往援引古人議論以為根據。《詩》在當時士人乃至上層統治階層中已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是墨子不能漠視的。作為剛剛獨立出來的一家為了増強自己言論的說服力使之能夠為大家所接
受《墨子》也不得不借用大家較為熟悉的《詩》來闡明自己的觀點為其理論提供支撐。故其學說中援引《詩》意斷章取義牽掣古人學說以附會己說之處亦自不少即以墨家的思想標准釋《詩》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運用借鑒了《詩》中的思想。
一、墨家政治思想運用借鑒了《詩》中的上帝、鬼神觀念作為自己理論的注腳。《詩經大雅文王》載:「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於周服。」這是是說文王登上王位乃是上帝的授命其升降沉浮皆有上帝扶助。《詩經大雅大明》亦載:「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有命在天命此文王於周於京纘女維華長子維行篤生武王保佑命爾燮伐大商。」這是說文王知道怎樣侍奉上帝從而獲得上帝給予的福祉。這類的記述在在《尚書》、《詩經》等上古文獻中很多。墨子所引《詩》文充分借鑒了《詩》中的所謂「天命觀念」與「順帝之則」。前文所引《墨子天志》篇引用《大雅皇矣》中上帝告誠文王的幾句詩文即以之用來證明其天志的思想。不僅如此墨子還引《詩》來論證其「尊神」、「事鬼」的主張。《墨子明鬼下》引《大雅文王》篇:「《大雅》日,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穆穆文王令聞不已。」若鬼神無有則文王既死彼豈能在帝之左右哉此吾所以知之鬼也。
墨子把一切的行為歸結於上天的意志為了使這一觀念得到落實必得申之以鬼神的懲罰就得論證鬼神的存在。為此《墨分械摹笆王之治道思想。首先借《詩》來闡發「兼愛」之旨。《墨子兼愛下》:《周詩》曰:「王道盪盪不偏不黨。王道平平
不黨不親戚弟兄之所阿。」又說:「姑嘗本原之先王之所書《大雅》之所道曰無言而不讎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借《詩》來闡發「尚賢」之旨。……
所以《墨子》與《詩》的淵源關系是顯而
易見的墨家政治思想大量借鑒《詩》也正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在墨家思想的形成中《詩》的思想材料尤為重要,換句話說研究墨家思想的淵源也不能忽視它與《詩》的關系。供參考。
8. 關於墨子的論文
說道墨子,大多數人那海里會浮現這樣四個字:兼愛非攻。也許對於很多人來說,墨子的學說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無非是倡導構建人人相愛的和諧社會,傳達這種美好卻又不可能實現的願望,充其量也不過是一些對理想社會的渴望和脫離實際的空想罷了。
是的,墨子的確迭迭不休地說過許多人與人要彼此相愛的話,頗似一個社會道德家。他在《兼愛》中,將「察亂何自起」的原因歸結為「不相愛」①,並且反復說明「兼愛」是根治亂世之道正確有效的方法。
墨子關於兼愛的學說則顯得清淺易懂,以我們高中生的水平,看墨子的《兼愛》是用不著白話文翻譯的,其意一目瞭然。但若以為墨子僅是以道德家的面孔泛泛地說了一些精簡易懂的勸世的話,試圖以人的道德來扭轉社會的弊病,求得天下和諧,那麼對墨子的理解便是淺薄而片面的。若是果真如此,墨家學派也不可能在戰國時代成為與儒學並駕齊驅的思想主流。
要理解「兼愛」的內涵,首先可以從字面入手。墨子並不像其他學派那樣單純談愛,或是想儒家談仁愛,而是在前加了一個「兼」字。「兼」字除了有「廣」和「全」的意思,還有一個一方對另一方的意思。將《兼愛》中提到的「兼相愛」與「交相利」②聯系起來就更容易看出,在墨子看來,兼愛,是指一方對另一方的付出。所以所謂兼愛,就是包含平等,博愛與相互友愛的意思。
那麼「兼愛」的雙方是誰呢?這一點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分析。墨子生活在政治黑暗,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那是延用周朝嚴格的等級制度,財富分配極不公正,造成了個等級之間嚴重的對立。所以,墨子兼愛的雙方,核心就是指的這不平等且對立的雙方。所以兼愛就是跨越等級封鎖線的開始,就是平等意識的萌芽。若兼愛得以盛行,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就有可能被打破。正因為此,在君主專制體制的中國,它被冷淡、被歪曲,其實都是情理之中的。
不平等且對立的各方能做到對等的彼此相愛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墨子認為,要讓不平等雙方彼此產生愛,必定是高貴的、強盛的一方,將理解、寬容,以及援助更多的給予卑賤的、弱小的一方,讓卑賤的一方生活處境得到改善。所以,兼愛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努力做到出身高貴的愛護出身低賤的,強大的愛護弱小的。所以,「兼愛」實質是反映貧弱者的心聲,帶有鮮明的平民色彩。
有些人可能認為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雖有區別但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就我個人而言我是贊同這種觀點的。但極富戲劇性的是,儒家和墨家歷來爭得不可開交。為什麼呢?因為墨子的這種觀念,確實碰撞到了儒家的要害。儒家「仁愛」的前提是尊重周禮所鋪陳的等級秩序。而在墨家看來世界本來就應該是平等的,只有平等才有所有人的尊嚴。因此孟子曾批判墨家「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③孟子情急之下張口罵人,正說明兼愛學說真正戳到了等級界線的痛處。
也許以現代人眼光來看,儒家強調要有親疏尊卑之分的「仁愛」思想較之墨家的「兼愛」思想顯得更具人性化和可行性,但如果問我更傾向何方,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墨家。儒家的「仁愛」,太過講究親疏貴賤,反而造成了人際關系的惡化,原因就是「仁愛」較之「兼愛」,終究是不徹底的愛。而墨家的「兼愛」,雖然難以實現,卻為天下提出了最純粹最無私的愛的理想。
注釋:
① 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出自《墨子•兼愛》
② 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既愛自己也愛別人,與人交往要彼此有利。出自《墨子•兼愛》
③ 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參考文獻:
1、《墨子智慧心解》,作者達流,中國城市出版社出版。
2、《尋覓中華》,作者余秋雨,作家出版社出版。
3、CCTV-10百家講壇,百家爭鳴系列之儒墨之爭,主講人易中天。